ARB类降压药市场渗透率提升空间分析 | 2030年预测

分析中国ARB类降压药市场渗透率现状,预测2030年潜在提升空间达65.8%。探讨临床优势、医保政策及竞争格局对高血压用药市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9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0 分钟

ARB类降压药市场渗透率提升空间分析报告

一、引言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及生活方式改变,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作为一线降压药物,因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无ACEI类药物的干咳副作用)及靶器官保护作用(如肾脏、心脏),近年来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本文通过分析高血压患病现状、ARB类药物市场表现及驱动因素,探讨其未来渗透率提升空间。

二、高血压患病与治疗现状:渗透率提升的基础

(一)患病率:基数庞大且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数据,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9.6%(约2.6亿患者),较2018年的27.5%上升2.1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高达59.8%,且呈年轻化趋势(18-44岁人群患病率从2018年的10.8%升至2023年的13.3%)。庞大的患者基数为ARB类药物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治疗率与控制率:提升潜力显著

尽管患病率上升,但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2023年中国高血压治疗率约为58.3%(较2018年的45.8%提升12.5个百分点),控制率仅为23.1%(较2018年的16.8%提升6.3个百分点)。与欧美国家(治疗率约70%、控制率约40%)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治疗率的提升将直接扩大降压药市场规模,而控制率的改善则意味着患者需长期用药,为ARB类药物的渗透提供了持续需求。

三、ARB类药物市场现状:当前渗透率与竞争格局

(一)市场规模与份额

2023年中国降压药市场规模约为620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ARB类药物占比约28.1%(约174亿元),仅次于钙通道阻滞剂(CCB,占比35.2%),高于ACEI(15.6%)、利尿剂(12.3%)及β受体阻滞剂(8.8%)。从增长速度看,ARB类药物2019-2023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1.2%,高于整体降压药市场的7.8%,主要得益于其临床优势及仿制药的普及。

(二)当前渗透率估算

渗透率计算公式为:ARB类药物使用人数/高血压治疗人群数×100%。假设2023年高血压治疗人群为2.6亿×58.3%≈1.516亿人,ARB类药物使用人数约为174亿元÷(ARB平均单价约1.2元/天×365天)≈398万人(注:此处为简化估算,实际需考虑不同品种价格差异及用药频率),则当前渗透率约为2.63%(398万/1.516亿)。若以高血压总患者数(2.6亿)计算,渗透率仅约1.53%,显示提升空间巨大。

四、ARB类药物渗透率提升的驱动因素

(一)临床优势: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ARB通过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AT1),抑制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及心肌重构,降压效果与ACEI相当,但无干咳副作用(ACEI因抑制缓激肽降解导致),更适合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约10%-20%的ACEI使用者会出现干咳)。此外,ARB对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CKD)、心力衰竭(HF)的高血压患者具有明确的靶器官保护作用,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个体化治疗”的推荐原则,是其渗透率提升的关键临床驱动因素。

(二)政策与医保支持:提高可及性

  1. 医保目录纳入:多数ARB类药物(如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甲类或乙类),报销比例可达50%-80%,显著降低患者用药负担。
  2. 集中采购政策:ARB类药物是国家药品集中采购(“4+7”及扩围)的重点品种,如缬沙坦(原研药及仿制药)、厄贝沙坦的中标价格较集采前下降50%-70%,大幅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可及性,推动渗透率向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延伸。

(三)市场竞争与产品迭代

  1. 仿制药崛起:随着原研药专利到期(如缬沙坦2018年专利到期、厄贝沙坦2020年专利到期),国内企业(如信立泰、科伦药业、恒瑞医药)的仿制药迅速抢占市场,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35%升至2023年的62%,降低了产品价格,扩大了用户群体。
  2. 新型ARB研发:如阿利沙坦酯(国产创新药)、坎地沙坦酯(长效制剂)等,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更长的半衰期(每日1次用药)及更好的靶器官保护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临床竞争力。

五、渗透率提升空间的量化分析

(一)假设条件

  1. 患病率:假设2023-2030年中国高血压患病率每年上升0.3个百分点(基于老龄化趋势),2030年达到31.7%(约2.8亿患者)。
  2. 治疗率:假设治疗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基于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2030年达到72.3%(约2.02亿治疗人群)。
  3. ARB市场份额:假设ARB类药物占比每年提升1.5个百分点(基于其临床优势及仿制药普及),2030年达到38.6%(约占降压药市场的40%)。

(二)渗透率测算

  1. 2030年ARB市场规模:假设2030年降压药市场规模为1000亿元(CAGR约7%),则ARB市场规模约为386亿元
  2. 2030年ARB使用人数:假设ARB平均单价降至0.8元/天(集采后进一步降价),则使用人数约为386亿元÷(0.8元/天×365天)≈1.33亿人。
  3. 2030年渗透率:以治疗人群(2.02亿)计算,渗透率约为65.8%(1.33亿/2.02亿);以总患者数(2.8亿)计算,渗透率约为47.5%(1.33亿/2.8亿)。

(三)提升空间对比

当前(2023年)以治疗人群计算的渗透率约为2.63%,2030年有望提升至65.8%潜在提升空间约63个百分点;以总患者数计算的渗透率从1.53%提升至47.5%潜在提升空间约46个百分点

六、阻碍渗透率提升的因素

(一)其他降压药的竞争

CCB类药物(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因降压效果明确、价格低廉(集采后约0.1元/天),仍是基层医疗机构的首选,占据降压药市场的35%份额,对ARB类药物形成一定挤压。

(二)患者认知不足

部分患者(尤其是农村地区)对ARB类药物的优势(如无干咳、保护肾脏)认知不足,仍偏好传统降压药(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需加强患者教育及医生培训。

(三)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基层医疗机构(如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对ARB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经验不足,处方偏好仍以CCB、ACEI为主,需通过继续教育及学术推广提高基层医生的认知。

七、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ARB类降压药作为一线降压药物,具有良好的临床优势及市场潜力。随着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治疗率的提升及ARB类药物的普及,其市场渗透率有望从当前的2.63%(治疗人群)提升至2030年的65.8%潜在提升空间巨大

(二)建议

  1. 企业层面:加大新型ARB药物(如长效制剂、复方制剂)的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基层市场的学术推广,提高医生及患者的认知。
  2. 政策层面:继续推进ARB类药物的集中采购,进一步降低价格;将ARB类药物纳入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目录,提高可及性。
  3. 患者层面:通过健康宣传(如社区讲座、短视频)普及ARB类药物的优势,引导患者合理用药。

数据来源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
[2] IQVIA《2023年中国降压药市场分析报告》
[3] 国家医保局《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4] 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