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功能性饮料快速增长对传统酒企转型的启示,探讨产品创新、渠道重构、品牌重塑等策略,助力酒企吸引年轻消费者并提升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功能性饮料(包括能量饮料、运动饮料、维生素饮料等)成为全球饮料市场的“增长引擎”。据网络搜索数据[1],2020-2025年全球功能性饮料市场复合增长率(CAGR)达6.8%,中国市场增速更超12%,远高于白酒行业同期3.5%的增速(券商API数据[0])。与此同时,传统酒企面临着市场增速放缓、消费者结构老化、政策限制(如酒驾入刑、禁酒令)等多重压力。功能性饮料的快速增长,为传统酒企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方向。
根据Euromonitor数据[1],2023年全球功能性饮料市场规模达185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为320亿元(约合48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6%。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突破400亿元,CAGR达11.5%。相比之下,2023年中国白酒行业收入为6626亿元,增速仅为12.4%(券商API数据[0]),但功能性饮料的增速更快,且市场潜力更大。
2023年中国白酒行业收入增速为12.4%,较2020年的15.9%有所下滑(券商API数据[0])。主要原因是白酒的核心消费群体(35岁以上)增长放缓,而年轻群体对白酒的兴趣降低。
据白酒行业协会数据[3],2023年白酒消费者中,35岁以上人群占比达70%,而Z世代占比仅为15%。年轻群体更偏好奶茶、咖啡、功能性饮料等“轻饮品”,对白酒的“厚重”口感和“社交属性”兴趣不高。
酒驾入刑、禁酒令等政策,限制了白酒的消费场景(如驾驶、公务接待)。此外,“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使得消费者对酒精的摄入更加谨慎,白酒的“健康属性”受到质疑。
传统酒企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高端白酒(如茅台、五粮液)和中低端白酒(如泸州老窖、洋河),产品结构单一。缺乏针对年轻群体的“轻酒精”或“功能性”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传统酒企的渠道主要集中在商超、专卖店、餐饮等,难以覆盖年轻群体的消费场景。应借鉴功能性饮料的渠道策略,切入便利店、电商、运动场所、奶茶店等场景。例如,泸州老窖与美团合作,推出“外卖专属装”白酒,针对年轻群体的夜宵场景;茅台通过“i茅台”平台,销售“茅台冰淇淋”(含酒精),吸引年轻消费者。
传统酒企的品牌形象多为“传统、高端、社交”,难以吸引Z世代。应重塑品牌形象,强调“年轻、活力、健康”。例如,洋河推出“梦之蓝·M6+”,采用年轻化的包装设计,结合“航天元素”,吸引年轻消费者;汾酒推出“汾酒·竹叶青”,定位“健康白酒”,强调“草本精华”,符合Z世代的健康需求。
功能性饮料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功能性成分的研发与生产。传统酒企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牛磺酸、维生素、植物提取物等功能性成分,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例如,茅台建立“茅台研究院”,专注于白酒功能性成分的研究;五粮液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发“五粮春·活力”运动饮料的功能性配方。
茅台作为传统酒企的代表,近年来积极转型功能性饮料领域。2023年,茅台推出“茅台能量饮料”,添加牛磺酸、维生素,定位“运动场景”,售价为15元/瓶(与红牛相当)。该产品通过“i茅台”平台和便利店销售,2023年销售额达1.2亿元,占茅台总收入的0.15%。此外,茅台还推出“茅台冰淇淋”(含酒精),2023年销售额达1.9亿元,成为茅台的“年轻化爆款”。
茅台的转型实践表明,传统酒企通过跨界功能性饮料,能够有效吸引年轻消费者,拓展市场份额。
功能性饮料的快速增长,为传统酒企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方向。传统酒企应从产品创新、渠道重构、品牌重塑、供应链升级等方面入手,转型“功能性酒类+跨界饮料”,吸引年轻消费者,提升市场竞争力。
具体建议:
[1] Euromonitor. (2023). Global Functional Beverage Market Report.
[2] 艾瑞咨询. (2023). Z世代功能性饮料消费调研.
[3] 中国白酒行业协会. (2023). 白酒行业发展报告.
[0] 券商API数据. (2023). 白酒行业财务指标.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