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某硅料企业因价格周期性下跌、逆势扩张及并购失败导致的经营困境,探讨行业周期、战略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内在联系,为投资者提供警示与启示。
近年来,国内硅料行业经历了剧烈的周期性波动,某企业(以下简称“公司”)因硅料价格暴跌、逆势扩张、并购失败及行业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陷入经营困境。本文从行业周期、战略决策、财务表现及并购事件等维度,系统分析公司困境的成因及内在逻辑。
硅料作为光伏产业链的核心原料,其价格受供需关系驱动呈现强周期性特征。2023年以来,全球光伏装机量增速放缓(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15%,较2022年的35%大幅下滑[1]),而国内硅料产能却因前期高价格刺激(2022年硅料价格峰值达30万元/吨)出现爆发式增长。据网络搜索数据,2023-2025年国内硅料产能从80万吨/年扩张至200万吨/年,产能利用率从85%降至40%以下[2]。供需失衡导致硅料价格持续暴跌,截至2025年9月,硅料价格已跌至5万元/吨,较峰值下跌83%。
价格暴跌直接挤压了公司的利润空间。假设公司硅料产能为10万吨/年,2022年每吨毛利约20万元,2025年每吨毛利仅约1万元(若成本为4万元/吨),毛利总额从200亿元降至10亿元,降幅达95%。这种极端波动暴露了硅料行业“产能扩张-价格下跌-产能过剩”的周期循环规律,而公司未能及时调整战略以应对周期下行。
在硅料价格处于高位时,公司女掌门刘舒琪做出“逆势扩张”的战略决策,计划将产能从5万吨/年提升至15万吨/年,总投资约100亿元。这一决策的核心逻辑是“抢占市场份额,待价格反弹后享受规模优势”,但忽略了两个关键风险:
为对冲国内产能过剩风险,公司于2024年启动对润阳股份的并购计划(拟以30亿元收购其51%股权)。润阳股份作为海外硅料龙头企业,拥有东南亚(越南、泰国)的2万吨/年产能及欧美市场渠道,并购后可帮助公司实现“国内+海外”双市场布局。然而,并购最终因“监管审批延迟”及“润阳股份股东对估值分歧”失败[4]。
并购失败对公司的战略造成重大打击:
刘舒琪的战略决策本质是“赌硅料价格周期反弹”,但未能采取有效的风险对冲措施:
公司的困境是“行业周期波动+战略决策失误+并购失败”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教训在于: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周期性行业企业的“逆势扩张”战略,关注其现金流状况及风险对冲措施,避免因周期下行导致投资损失。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