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海澜之家赴港IPO对库存问题的影响,探讨其供应链升级、渠道拓展及数字化转型的潜在效果,评估风险因素及投资者建议。
海澜之家(600398.SH)作为国内男装龙头企业,近年来面临库存高企的核心问题。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库存余额达102.55亿元(同比2024年末增长8.7%),库存周转率(年化)仅1.21次(营业成本/平均库存),远低于ZARA(4-5次)、森马服饰(1.8次)等行业标杆。2025年9月,公司宣布赴港IPO,拟募集资金用于“供应链升级、渠道拓展及数字化转型”。本文从库存问题根源、IPO资金用途、行业逻辑及风险因素四大维度,分析其IPO对库存问题的解决效果。
要判断IPO能否解决库存问题,需先明确其库存积压的底层原因:
海澜之家采用“加盟为主、直营为辅”的模式,其中加盟商占比约90%。公司通过“铺货制”向加盟商供货,加盟商承担库存风险,但实际操作中,公司为维持渠道稳定性,常通过退货政策(如滞销品可退)或折扣补贴(如加盟商清库存时给予价格支持)变相承担库存压力。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应收账款达12.74亿元(同比增长11.3%),主要为加盟商欠款,反映资金回笼慢与库存周转的恶性循环。
海澜之家的核心定位是“男人的衣柜”,主打高性价比基础款,但近年来年轻消费者(25-35岁)偏好向“时尚化、个性化”转移,公司产品设计老化(如经典款占比超60%)导致滞销。2024年,公司滞销品库存占比达23%(主要为2023年及之前的款式),进一步加剧库存压力。
公司供应链仍以“预测式生产”为主,缺乏实时需求感知能力。例如,2024年秋季新品生产计划基于2023年秋季销量预测,但2024年秋季消费疲软,导致3.2亿元新品库存积压。供应链数字化程度低(如ERP系统仅覆盖生产环节,未连接终端销售),无法快速调整生产计划。
海澜之家赴港IPO的募集资金用途(据公司招股书预披露)主要聚焦供应链升级、渠道拓展及数字化转型,若执行到位,有望从根源缓解库存问题:
公司拟将35%的募集资金用于“智能供应链系统建设”,包括:
若该系统落地,预计可将库存周转率提升至1.5次/年(年化),减少滞销品库存占比至15%以下。
公司拟将25%的募集资金用于“线上渠道升级”及“线下门店优化”:
渠道拓展预计可将年库存消化能力提升30%(从2024年的80亿元增至104亿元)。
公司拟将20%的募集资金用于“产品研发与设计”,包括:
产品设计升级预计可将新品动销率提升至85%(2024年为78%),减少新品库存积压。
尽管IPO资金用途针对库存问题,但仍存在以下风险:
若公司将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线下门店扩张(而非供应链或渠道),可能导致“库存增量大于销量增量”。例如,2023年公司新增150家门店,导致库存增加12亿元,而同期销量仅增长5%。
若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如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3.5%),即使有渠道和供应链支持,销售也可能不及预期,库存问题无法根本解决。
年轻消费者偏好变化快,若“年轻时尚系列”设计不符合市场需求(如2024年推出的“潮牌系列”销量仅达预期的60%),可能导致新库存积压,加剧原有问题。
海澜之家赴港IPO有望缓解但无法彻底解决库存问题,其效果取决于募集资金用途的执行力度:
此外,IPO带来的品牌知名度提升(赴港上市后国际投资者关注增加)及战略资源引入(如与腾讯合作的数字化项目),也将间接助力库存问题的解决。
综上,海澜之家赴港IPO是解决库存问题的重要契机,但需结合具体措施的落地情况判断其效果。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