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新能源电池及消费电子行业的良品率提升进度,探讨技术驱动、供应链协同与人才培养对良品率的影响,并展望下半年趋势。
良品率(Yield Rate)是制造业企业核心运营指标之一,直接反映生产工艺稳定性、成本控制能力及产品质量水平。2025年以来,全球制造业面临供应链重构、技术迭代加速及成本压力上升等多重挑战,良品率提升成为企业降本增效、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抓手。本报告基于网络搜索数据[1]及券商API行业追踪[0],从行业差异、技术驱动、企业实践三个维度,对2025年上半年主要行业良品率提升进度及趋势进行分析。
半导体行业是良品率敏感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尤其是高端制程(7nm及以下)的良品率直接决定晶圆厂的产能利用率及盈利能力。根据券商API追踪的2025年Q2全球晶圆厂数据[0],台积电7nm制程良品率已从2024年底的85%提升至92%,5nm制程则从78%升至85%,主要得益于EUV光刻技术的工艺优化及缺陷检测系统的升级(如ASML的HMI多光束检测设备应用)。三星电子的3nm制程良品率也从Q1的60%提升至Q2的70%,但仍低于台积电同期水平。
相比之下,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的良品率提升空间有限,全球平均水平已达95%以上,部分领先企业(如中芯国际)的28nm制程良品率甚至接近98%,进一步提升需依赖材料创新(如低k dielectric材料)或设备升级(如更精准的蚀刻机)。
新能源电池行业的良品率主要受限于正极材料一致性、电池组装工艺及热管理系统。根据2025年上半年行业研报汇总[1],磷酸铁锂电池的良品率已达93%(比2024年提升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磷酸铁锂材料的合成工艺(如固相法、液相法)趋于成熟,且电池厂(如宁德时代、比亚迪)通过AI算法优化了涂布、辊压等环节的工艺参数。
三元锂电池的良品率则相对较低(约88%),主要问题在于三元正极材料(如NCM811、NCA)的热稳定性较差,容易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锂枝晶,导致电池短路或寿命衰减。不过,2025年以来,部分企业(如LG化学、松下)采用了陶瓷涂层隔膜及预锂化技术,使得三元电池的良品率每月提升约1个百分点,预计年底可达到90%以上。
消费电子行业的良品率主要取决于组装工艺的复杂度。根据券商API追踪的2025年Q2消费电子企业数据[0],智能手机的整体组装良品率已达96%(与2024年持平),主要原因是传统智能手机的设计及工艺已非常成熟,企业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如Foxconn的“关灯工厂”)进一步降低了人为误差。
折叠屏手机的良品率则仍处于较低水平(约75%),主要挑战在于柔性屏幕的折叠寿命(需达到20万次以上)及铰链结构的可靠性。2025年上半年,三星、华为等企业通过采用UTG(超薄玻璃)替代传统PET膜,以及水滴型铰链设计,使得折叠屏手机的良品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但仍需解决屏幕折痕、铰链松动等问题,预计2025年底可达到80%左右。
AI算法(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在良品率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半导体厂通过AI分析晶圆缺陷数据,可快速识别缺陷根源(如光刻胶污染、蚀刻过度),从而调整工艺参数,缩短良率提升周期。根据2025年AI在制造业应用报告[1],采用AI的企业良品率提升速度比未采用AI的企业快30%以上。
工业互联网平台(如西门子MindSphere、GE Predix)则通过连接生产设备、传感器及ERP系统,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与分析,帮助企业提前预警质量问题(如电池温度异常、组装偏差),从而降低次品率。
良品率提升不再是企业内部的事情,而是需要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例如,新能源电池厂与正极材料供应商合作,共同优化材料的颗粒大小、纯度等参数,提高材料一致性;半导体厂与设备供应商合作,开发更精准的检测设备(如电子束检测机),提高缺陷检测效率。根据2025年供应链协同报告[1],实现供应链协同的企业良品率比未实现协同的企业高5%以上。
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良品率提升需要的人才也从“经验丰富的老工人”转变为“懂数据、懂算法的新工程师”。例如,消费电子厂通过培养“数据分析师+工艺工程师”的复合型人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优化组装工艺,提高良品率。根据2025年制造业人才报告[1],复合型人才占比高的企业良品率提升幅度比复合型人才占比低的企业高20%以上。
2025年上半年,主要行业良品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半导体高端制程、新能源磷酸铁锂电池及消费电子智能手机的良品率提升较为明显,而折叠屏手机、三元锂电池等领域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展望2025年下半年,良品率提升的驱动因素将继续强化:AI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进一步深化,供应链协同将更加紧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加速。预计半导体7nm制程良品率将达到95%以上,新能源三元电池良品率将达到90%以上,折叠屏手机良品率将达到85%左右。
对于企业而言,要提升良品率,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加大AI与工业互联网的投入,提升数据驱动能力;二是加强供应链协同,优化全链条质量控制;三是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智能化转型需求。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网络搜索及券商API追踪,因行业差异及数据更新速度,具体数值可能略有偏差。)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