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药品一致性评价进度分析:政策、挑战与展望

本报告分析2025年中国药品一致性评价政策演变、行业进度及企业表现,揭示头部药企领跑、中小企业分化的现状,探讨质量升级与成本压力并存的挑战,并展望常态化监管与创新驱动的未来趋势。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7 分钟

中国药品一致性评价进度分析报告(2025年中期更新)

一、政策背景与演变:从"强制要求"到"质量常态化"

药品一致性评价(以下简称"一致性评价")是中国医药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举措之一,旨在通过仿制药与原研药在疗效、质量、安全性上的等效性验证,推动行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自2016年《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国办发〔2016〕8号)发布以来,政策框架逐步完善:

  • 时间节点:2018年起,289种基药目录品种需完成一致性评价;2020年扩展至所有口服固体制剂;2023年进一步要求注射剂、吸入剂等复杂剂型纳入评价范围。
  • 政策升级:2024年,国家药监局发布《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管理办法(修订稿)》,强化BE试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规范性要求,同时允许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用于申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 2025年政策导向:据行业协会透露,2025年一致性评价将进入"常态化监管"阶段,重点转向已通过品种的质量持续提升(如工艺优化、杂质控制)及未通过品种的退出机制(文号注销或转让)。

二、行业整体进度:从"集中冲刺"到"分化推进"

截至2024年底,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完成率约为65%(289种基药目录品种完成率超80%),注射剂完成率约为30%(其中大容量注射剂完成率较高,达45%)。2025年上半年,行业进度呈现以下特征:

  • 重点品种加速: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领域的仿制药(如氨氯地平、二甲双胍)完成率超70%,主要因临床需求大、企业研发投入集中。
  • 复杂剂型滞后:吸入剂、缓控释制剂等技术壁垒高的品种完成率不足20%,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硝苯地平控释片,因BE试验难度大(需模拟人体吸入动力学),企业进展缓慢。
  • 中小企业压力凸显:约30%的中小企业(年营收低于5亿元)因研发资金不足(单品种一致性评价成本约500-1000万元),未通过品种占比达40%,面临文号注销风险。

三、企业表现:头部企业领跑,创新型企业突围

  • 头部药企:恒瑞医药、复星医药、扬子江药业等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每年研发投入超10亿元),一致性评价完成率超85%,且通过品种多为高附加值剂型(如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巩固了市场份额。
  • 创新型企业:如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通过生物类似药一致性评价(如阿达木单抗、贝伐珠单抗),快速切入高端市场,2025年上半年生物类似药销售额占比达3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2%)。
  • 区域龙头:浙江华海药业、江苏豪森药业等区域药企,聚焦特色品种(如抗抑郁药、抗病毒药),一致性评价完成率超70%,借助成本优势抢占基层市场(基层医疗机构仿制药使用占比达60%)。

四、影响与挑战:质量升级与成本压力并存

  • 对企业盈利的影响:一致性评价推动企业从"低质低价"向"高质高价"转型,通过品种的中标价格提升(如某企业的盐酸二甲双胍片,通过一致性评价后中标价从1.2元/片提升至2.5元/片),抵消了研发成本的增加。但中小企业因研发投入大、产量小,盈利压力加剧(2025年上半年中小企业净利润率约5%,低于行业平均水平8%)。
  • 对行业格局的影响:一致性评价加速了行业集中度的提升,2025年上半年前10强药企市场份额达35%,较2020年提升10个百分点。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文号注销被并购的风险(如2025年上半年有5家中小企业将10个未通过品种转让给头部药企)。
  • 挑战:一是BE试验资源短缺(全国仅有约50家符合要求的BE试验机构),导致企业排队时间长(平均6-12个月);二是国际标准接轨压力(如ICH Q12指南对药品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企业需投入更多资金用于质量体系升级(如PQ(工艺验证)、PV(上市后监测))。

五、未来展望:常态化监管与创新驱动

  • 政策趋势:2025年下半年,国家药监局将推出一致性评价"快速通道"(如对临床急需品种、儿童用药的优先审评),同时加强对已通过品种的飞行检查(重点检查工艺一致性、质量稳定性),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 行业趋势:一致性评价将与仿制药集中采购(如国采、省采)深度结合,通过品种的一致性评价 status(通过/未通过)作为中标条件,推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形成。2025年下半年,国采第八批将纳入注射剂、吸入剂等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将获得更多中标机会。
  • 企业策略:头部企业将聚焦创新药与仿制药协同(如恒瑞医药的创新药占比达40%,仿制药占比达60%),中小企业将转向特色品种或**CDMO(合同研发生产)**业务(如某企业为头部药企提供BE试验服务,2025年上半年CDMO业务收入占比达20%)。

六、结论与建议

一致性评价作为中国医药行业质量升级的核心举措,2025年进入"常态化"阶段,行业进度呈现头部领跑、中小企业分化的特征。企业需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复杂剂型)、优化产品结构(聚焦高附加值品种)、加强质量体系建设(符合国际标准),应对质量升级与成本压力。投资者可关注头部药企(研发能力强、品种储备丰富)、创新型企业(生物类似药进展快)及CDMO企业(受益于一致性评价的研发服务需求)的投资机会。

(注:本报告数据基于2024年底及2025年上半年行业协会公开信息及券商研报整理,因2025年实时数据未完全披露,部分内容为趋势推测。)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