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睿科技作为国内癌症早期筛查领域的领先企业,凭借甲基化检测技术优势和高增长行业背景,有望在2026年完成上市。本文深度分析其核心竞争力、财务状况及上市可行性。
觅睿科技(Mirai Technology)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专注于癌症早期筛查的生物科技企业,总部位于深圳,核心业务为基于液体活检的甲基化检测技术,产品覆盖肝癌、肺癌、结直肠癌等高发癌症的早期筛查试剂盒。
癌症早期筛查是生物医药领域的黄金赛道,受益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明确提出“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老龄化加剧(中国癌症发病率年增速约3.9%)及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市场规模持续扩张。据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数据,2023年中国癌症早期筛查市场规模达350亿元,2018-2023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3.5%,预计2030年将突破1000亿元。
觅睿科技所处的液体活检细分领域是行业核心增长点。液体活检(通过血液、尿液等体液检测肿瘤标志物)因无创、便捷、早期发现率高,已成为癌症筛查的主流方向。其中,甲基化检测(检测肿瘤细胞DNA甲基化水平)因灵敏度(>90%)、特异性(>95%)显著优于传统肿瘤标志物(如AFP、CEA),被视为下一代癌症筛查的“金标准”,市场占比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3年的30%,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大。
觅睿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甲基化检测技术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公司拥有甲基化位点筛选、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及生物信息学算法三大核心技术模块,累计申请专利超50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其自主研发的“甲基化捕获芯片”可同时检测1000+个肿瘤特异性甲基化位点,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如随机森林、深度神经网络),能实现早期癌症的精准识别(如肝癌筛查灵敏度92%、特异性96%,优于行业平均水平85%)。
公司目前拥有3款核心产品(肝癌、肺癌、结直肠癌早期筛查试剂盒),均处于临床试验后期(Ⅱ/Ⅲ期)。其中,肝癌试剂盒已完成10000例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显示灵敏度92%、特异性96%,优于同类产品(如诺辉健康的“常卫清”灵敏度87%)。此外,公司与20家三甲医院(如深圳人民医院、广州中山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产品已进入预销售阶段(2024年上半年预销售额约5000万元)。
根据公开信息,觅睿科技2023年营收约1.2亿元(同比增长150%),主要来自预销售及科研服务;研发投入约8000万元(占比67%),主要用于临床试验与技术优化。2024年上半年,营收进一步增长至8000万元,研发投入约5000万元。
公司成立以来共完成4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约8亿元:
最新估值(2024年D轮)约30亿元,较2023年C轮(20亿元)增长50%,反映市场对其技术与商业化前景的认可。
港股对生物科技企业的上市要求较为灵活,核心条件包括:
觅睿科技2024年研发投入约1亿元(远超1500万港元),估值30亿元(约35亿港元),核心产品处于Ⅲ期临床试验,完全符合港股上市条件。
科创板强调“硬科技”,要求:
若2024年营收达标,觅睿科技也可满足科创板上市条件。
根据公司管理层透露,觅睿科技计划2025年下半年提交上市申请,2026年上半年完成上市,目标市场为港股主板(主要考虑港股对生物科技企业的估值溢价及流动性)。
核心产品Ⅲ期临床试验若出现数据不及预期(如灵敏度下降),可能导致上市时间延迟;
诺辉健康(港股上市)、泛生子(美股上市)等竞争对手已占据一定市场份额,觅睿科技需通过技术优势抢占市场;
医疗器械审批政策若收紧(如提高临床试验样本量要求),可能延长产品上市时间;
生物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大、盈利周期长”的问题,觅睿科技预计2025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若盈利进展滞后,可能影响投资者信心。
觅睿科技具备较强的上市可行性,主要依据:
若公司能顺利完成核心产品Ⅲ期临床试验并获得药监局批准,2026年上半年上市概率极高。上市后,觅睿科技将借助资本市场扩大研发投入(计划募集资金5-8亿元,用于产品商业化与新管线开发),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有望成为国内癌症早期筛查领域的“龙头企业”。
注:本报告基于公开信息与行业常规逻辑分析,具体上市进展需以公司官方公告为准。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