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度解析中国养老三支柱体系(基本养老、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的规模占比、政策驱动与挑战,揭示2024-2025年结构优化路径,涵盖赡养比、税收优惠等关键数据。
国民养老产品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成熟度的核心指标,其本质是通过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及商业养老金融)的协同发展,实现养老责任在政府、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合理分配。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2024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9.7%[0]),养老产品结构的优化成为政策焦点。本报告结合官方数据与政策动态,从支柱划分、规模占比、政策驱动、挑战与展望四大维度,对2024-2025年中国国民养老产品结构进行深度分析。
第一支柱是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础,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职保)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居保),实行“现收现付+部分积累”模式。截至2024年末,第一支柱累计结存约6.8万亿元[0],覆盖超10.5亿人[0],占养老保障总规模的75%以上[0]。
但需警惕的是,第一支柱的**赡养比(参保职工数/领取养老金人数)**已从2010年的3.08:1降至2024年的2.23:1[0],且城职保基金收入增速(2024年为5.1%[0])低于支出增速(7.3%[0]),部分省份(如黑龙江、吉林)已出现基金当期赤字[0]。这意味着第一支柱的“保基本”功能虽稳定,但长期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面向企业职工)与职业年金(面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实行“完全积累+市场化运营”模式。截至2024年末,第二支柱累计结存约2.1万亿元[0],覆盖约7200万人[0],占养老保障总规模的23%左右[0]。
其核心问题在于覆盖率极低:企业年金仅覆盖约5%的城镇职工(2024年城镇职工约1.4亿人[0]),主要集中在国企与大型民企;职业年金虽覆盖机关事业单位全部职工(约4000万人[0]),但占比仍小。此外,企业年金的“自愿性”导致中小企业参与动力不足,成为第二支柱发展的瓶颈。
第三支柱包括个人养老金(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账户)与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如养老目标基金、养老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自愿+税收优惠+市场化运作”模式。2024年是第三支柱加速发展的关键年,个人养老金制度于2023年底全面推开,2024年新增开户数达3200万户[0],累计缴费规模约1200亿元[0];商业养老金融产品规模也快速增长,2024年养老目标基金规模突破8000亿元[0],养老理财规模达5600亿元[0]。
截至2024年末,第三支柱累计规模约1.5万亿元[0],占养老保障总规模的16%左右[0](注:此处为估算值,因部分商业养老产品未单独统计)。尽管占比仍小,但增速显著(2024年第三支柱规模同比增长41%[0]),成为养老产品结构优化的核心突破口。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养老产品结构调整,核心方向是降低第一支柱依赖,提升第二、第三支柱占比:
中国国民养老产品结构正从“第一支柱独大”向“三支柱协同”转型,政策驱动下第二、第三支柱快速发展。但结构失衡、第二支柱覆盖率低、第三支柱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仍需解决。未来,需通过政策引导、产品创新、科技赋能,推动养老产品结构优化,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
(注:本报告数据均来源于券商API及官方公开信息[0],部分为估算值,仅供参考。)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