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中国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的构成与协同效应,揭示第一支柱可持续性压力、第二支柱覆盖不足等挑战,并展望第三支柱在政策推动下的增长潜力,为养老规划提供参考。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9.7%[0]),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已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构建“第一支柱兜底、第二支柱补充、第三支柱提升”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成为应对养老压力的核心战略。本报告从制度设计、市场表现、协同效应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国民养老渠道的构成、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民养老渠道可分为三大支柱,覆盖“公共保障-单位补充-个人自主”三个层次,各支柱在保障目标、资金来源、运作模式上形成互补(见表1)。
| 支柱类型 | 核心构成 | 资金来源 | 保障特征 |
|---|---|---|---|
| 第一支柱 | 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城乡居民) | 单位缴费(16%)+个人缴费(8%)+财政补贴 | 广覆盖、低水平、强制性 |
| 第二支柱 | 企业年金、职业年金 | 单位缴费(不超过8%)+个人缴费(不超过4%) | 自愿性、税优支持、单位主导 |
| 第三支柱 | 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目标基金、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 | 个人缴费 | 个性化、市场化、多产品选择 |
基本养老保险是国民养老的“安全网”,2024年末覆盖超10.5亿人[0],基金累计结存约6.8万亿元。其制度设计以“统账结合”为核心:
挑战:随着赡养比(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之比)从2010年的1:3.1升至2024年的1:2.5[0],统筹账户收支压力持续加大。2023年,全国已有13个省份出现当期收不抵支[1],需依赖中央调剂金(2024年调剂规模达1.2万亿元)维持运转。
第二支柱是连接公共保障与个人自主的中间层,2024年末基金规模约2.7万亿元[0],但覆盖范围有限(仅约2700万人参保[0]),主要集中在国企、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覆盖约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0])。
瓶颈:中小企业参与意愿低(2024年中小企业年金参保率不足1%[1]),主要因缴费负担重(单位缴费占工资总额的8%)、税收优惠力度有限(仅对单位缴费部分在5%以内免税[0])。
第三支柱是当前养老保障体系的“短板中的短板”,但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以来,第三支柱产品体系快速完善,涵盖储蓄、理财、基金、保险四大类(见表2)。
| 产品类型 | 代表产品 | 核心优势 | 目标客群 |
|---|---|---|---|
| 养老储蓄存款 | 银行5-20年期养老储蓄 | 固定利率、低风险、流动性适中 | 风险偏好低、追求稳定收益的群体 |
| 养老理财 | 净值型养老理财(如“招银理财颐养系列”) | 稳健策略(权益占比≤30%)、长期锁定期 | 追求适度收益、能承受轻度波动的群体 |
| 养老目标基金 | 目标日期基金(如“华夏养老2045”)、目标风险基金(如“南方养老稳健”) | 分散投资、动态调整、税优支持 | 有长期投资规划、风险偏好明确的群体 |
| 商业养老保险 | 年金险(如“平安御享金瑞”)、增额终身寿险(如“泰康增额寿”) | 终身保障、固定领取、资产隔离 | 追求终身稳定现金流、有资产传承需求的群体 |
第一支柱的广覆盖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第二支柱的单位补充解决了“够不够”的问题,第三支柱的个人自主解决了“好不好”的问题。三者协同的关键在于:
中国国民养老渠道已形成“三支柱”多层次体系,其中第一支柱是基础,第二支柱是补充,第三支柱是未来增长的核心。随着政策推动与市场创新,第三支柱将逐步成为居民养老保障的“重要支撑”。未来,需通过协同机制完善、税收优惠强化、产品供给丰富,进一步提升养老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与包容性,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
(注:报告中[0]代表券商API数据,[1]代表网络搜索结果,[2]代表国际经验参考。)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