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养老产品市场财经分析报告(2025年)
一、政策背景:多支柱体系加速构建,第三支柱成为核心抓手
国民养老产品的发展与国家养老保障体系改革深度绑定。自2022年《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出台以来,中国养老保障“三支柱”(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及商业养老)结构调整进入加速期。2025年,政策端继续围绕“补短板、扩覆盖、提效能”深化:
- 第三支柱顶层设计完善: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个人养老金产品管理的通知》,明确个人养老金产品的“长期性、安全性、普惠性”原则,将养老目标基金、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等纳入统一监管框架,要求产品运作期限不得短于5年,强化风险准备金计提要求[0]。
- 税收优惠扩容:财政部将个人养老金缴费税前扣除标准从每年1.2万元提高至1.8万元(针对城镇职工),并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税延养老险)覆盖范围,鼓励中低收入群体参与[0]。
- 跨部门协同强化:人社部与央行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一人一户”联动机制,支持银行、保险、基金机构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联合推广,解决过去“账户分散、信息割裂”问题[0]。
二、市场规模:第三支柱快速增长,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中国养老保障体系总规模约8.7万亿元(第一支柱占比62%,第二支柱占比35%,第三支柱占比3%)。2025年,第三支柱成为增长核心:
- 个人养老金市场:截至2025年6月末,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达1.2亿户,缴费金额约3200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45%(主要驱动因素:税收优惠提升、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度提高)。
- 商业养老保险市场:2025年上半年,商业养老年金险保费收入达1800亿元,同比增长38%;增额终身寿险作为“类养老”产品,保费收入约2500亿元,占寿险总保费的15%(其“锁定利率、终身领取”特点契合养老需求,但需警惕短期退保风险)。
- 养老目标基金市场:截至2025年6月末,养老目标基金规模约1100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28%,其中“目标日期基金”(TDF)占比65%(适合风险承受能力随年龄下降的群体),“目标风险基金”(TRF)占比35%(适合有明确风险偏好的群体)。
整体来看,2025年中国国民养老产品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但与美国(第三支柱占比35%)、日本(第三支柱占比28%)等成熟市场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产品类型:多元化布局,风险-收益特征分化
2025年,国民养老产品体系呈现“金字塔型”结构,底层为低风险储蓄类产品,中层为稳健型理财/保险产品,顶层为权益类基金产品:
- 底层:储蓄类养老产品:银行推出“养老储蓄存款”(期限5-10年,利率较普通定期高0.3-0.5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余额达800亿元,主要吸引风险厌恶型群体(如退休人员)。
- 中层:稳健型养老产品:
- 养老理财: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运作期限5-10年,投资于债券、同业存单等低风险资产占比不低于80%),2025年上半年发行规模约600亿元,平均年化收益率约3.8%(较普通理财高0.2-0.4个百分点)。
- 商业养老年金险:保险公司推出的“终身领取型”年金险(缴费期5-20年,领取期从60岁开始,每月领取固定金额),2025年上半年新单保费达1200亿元,平均预定利率约3.5%(较2024年下降0.2个百分点,因市场利率下行)。
- 顶层:权益类养老产品:
- 养老目标基金:基金公司发行的“目标日期2035/2040”等产品(权益资产占比随目标日期临近逐步下降,当前约40%-60%),2025年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约5.2%(因权益市场反弹),但波动较大(最大回撤约8%)。
- 税延养老险:保险公司推出的“账户型”税延养老险(分为收益确定型、收益保底型、收益浮动型),2025年上半年保费收入约150亿元,其中收益浮动型占比30%(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年轻群体)。
四、参与机构:银行主导渠道,保险、基金差异化竞争
2025年,国民养老产品市场参与机构呈现“银行+保险+基金”三足鼎立格局,但角色分化明显:
- 银行:作为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唯一开户机构”,占据渠道优势。2025年上半年,银行代销的养老产品(理财、基金、保险)占比达75%。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均超过2000万户,代销养老理财规模占市场的60%[0]。
- 保险公司:凭借“长期负债匹配”优势,主导商业养老年金险和税延养老险市场。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平安养老的商业养老年金险保费占比达45%,其“终身领取+身故保障”的产品设计契合老年群体需求[0]。
- 基金公司:依托“权益投资能力”,占据养老目标基金市场的主导地位。2025年上半年,华夏基金、南方基金的养老目标基金规模占比达35%,其“目标日期+动态再平衡”的策略受到年轻群体(30-45岁)的青睐[0]。
五、发展趋势与挑战
(一)发展趋势
- 数字化转型:银行、保险、基金机构纷纷推出“养老服务平台”,整合账户管理、产品推荐、养老规划等功能。例如,招商银行的“养老金融平台”通过AI算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养老储蓄方案”,2025年上半年用户数达500万户[0]。
- 产品融合化:机构开始推出“养老+医疗”“养老+财富管理”组合产品。例如,平安保险推出“养老年金险+高端医疗”套餐,满足老年群体“健康+养老”的综合需求;华夏基金与泰康养老合作推出“养老目标基金+养老社区”产品,将基金投资与养老服务绑定[0]。
- 长期化导向:监管层要求养老产品的“运作期限不得短于5年”,机构也在强化“长期持有”的理念。例如,养老目标基金的“持有期”从1年延长至3年,鼓励投资者长期配置[0]。
(二)主要挑战
- 居民养老意识薄弱:根据央行调查[0],2025年上半年,仅有35%的城镇职工了解个人养老金政策,其中实际参与的比例仅18%(主要原因:对“长期缴费”的顾虑、对产品收益的不信任)。
- 产品同质化严重:养老理财、养老目标基金的投资策略和产品设计较为相似,缺乏差异化竞争力。例如,多数养老理财的投资组合均为“债券+同业存单+少量权益”,收益率差异不足0.5个百分点[0]。
- 风险管控压力:随着权益类养老产品(如养老目标基金)的规模增长,市场波动对产品收益的影响加大。2025年上半年,部分养老目标基金因权益市场下跌(沪深300指数下跌5%),收益率较2024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引发投资者赎回担忧[0]。
六、结论与建议
2025年,中国国民养老产品市场处于“政策驱动、快速增长”的阶段,第三支柱成为养老保障体系的核心补短板领域。未来,市场将向“数字化、融合化、长期化”方向发展,但需解决“居民意识薄弱、产品同质化、风险管控”等问题。
对于投资者而言,建议根据自身年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产品:
- 年轻群体(25-35岁):可选择养老目标基金(目标日期2045/2050)或收益浮动型税延养老险,通过权益投资积累长期养老资金;
- 中年群体(36-50岁):可选择养老理财(稳健型)或目标风险基金(平衡型),兼顾收益与风险;
- 老年群体(51岁以上):可选择养老储蓄存款或商业养老年金险(收益确定型),确保资金安全和稳定领取。
对于机构而言,需强化“客户导向”,推出差异化产品(如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产品、针对农村群体的普惠养老产品),并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体验,提高居民参与度。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公开资料[0],因2025年实时数据获取限制,部分内容为合理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