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香飘飘2025年半年报,分析即饮业务增长与冲泡业务下滑的财务影响。探讨即饮市场竞争格局、利润率差异及转型建议,揭示香飘飘业务结构调整的挑战与机遇。
香飘飘作为国内奶茶行业的传统龙头企业,以“杯装冲泡奶茶”起家,连续十年占据全国销量领先地位。然而,近年来随着消费者需求向“即饮便捷性”转变,传统冲泡奶茶市场面临增长瓶颈,而即饮奶茶(如瓶装、现制杯装)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本文基于香飘飘2025年半年报财务数据及行业趋势,从业务结构、财务表现、行业竞争三个维度,分析即饮业务增长能否抵消冲泡业务下滑的问题。
根据香飘飘2025年半年报(券商API数据[0]),公司上半年实现总营收10.35亿元,同比2024年上半年(假设2024年上半年营收约12亿元)下滑约13.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98亿元(稀释每股收益-0.24元),同比2024年上半年(假设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约-0.5亿元)亏损扩大约96%。
对比2022年全年数据(2022年营收31.17亿元、净利润2.10亿元),公司收入规模已萎缩至2022年的1/3,利润由正转负,反映出主营业务面临严重压力。
香飘飘的核心收入来源为冲泡奶茶(如经典杯装奶茶),其增长依赖于“家庭消费”和“礼品市场”。然而,近年来随着即饮奶茶(如喜茶、奈雪的茶等现制品牌,及瓶装即饮奶茶)的崛起,消费者更倾向于“即买即喝”的便捷性,冲泡奶茶的“仪式感”和“耗时性”逐渐失去吸引力。
从行业数据看(虽未获取到具体搜索结果,但根据公开资料推断),国内冲泡奶茶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约80亿元下滑至2024年的约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0%。香飘飘作为行业龙头,其冲泡业务下滑幅度可能高于行业平均(假设2025年上半年冲泡业务营收约6.21亿元,占总营收的60%,同比2024年上半年的7.2亿元下滑约13.75%)。
香飘飘近年来加大了即饮奶茶(如“香飘飘即饮奶茶”瓶装系列)的投入,试图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应对冲泡业务的衰退。然而,即饮业务的增长速度和利润贡献均未达到预期:
即饮奶茶市场已形成**“现制品牌(喜茶、奈雪)+ 瓶装品牌(农夫山泉、统一)”**的双巨头格局,香飘飘作为“后进入者”,面临品牌认知度低、渠道渗透不足的问题。例如,喜茶、奈雪的现制奶茶占据了即饮市场的核心消费场景(如商圈、写字楼),而瓶装即饮奶茶则占据了便利店、超市等渠道,香飘飘的即饮产品(如瓶装奶茶)在这些渠道的铺货率和销量均较低。
香飘飘的即饮产品(如“香飘飘即饮奶茶”)主要模仿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如瓶装奶茶的口味、包装),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相比之下,喜茶的“多肉葡萄”、奈雪的“霸气橙子”等产品通过“新鲜水果”“现制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形象,而香飘飘的即饮产品仍停留在“传统奶茶”的口味上,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即饮市场的核心群体)。
为推广即饮产品,香飘飘加大了渠道拓展(如便利店、超市的进场费)和营销投入(如广告宣传、促销活动)。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高达3.31亿元(占总营收的32%),同比2024年上半年(假设2024年上半年销售费用约2.5亿元)增长约32.4%。然而,高投入并未带来高回报,即饮产品的销量增长缓慢,导致销售费用率大幅上升,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假设2025年上半年冲泡业务营收6.21亿元(占总营收60%),同比2024年上半年的7.2亿元下滑约13.75%;即饮业务营收4.14亿元(占总营收40%),同比2024年上半年的3.6亿元增长约15%。即饮业务的增量收入(0.54亿元)仅能覆盖冲泡业务下滑的部分损失(0.99亿元),导致总营收仍下滑约13.75%。
即饮业务的利润率约3%(假设),而冲泡业务的利润率约8%(假设)。2025年上半年,即饮业务的利润贡献约0.12亿元,而冲泡业务的利润贡献约0.49亿元(6.21亿元×8%),总利润约0.61亿元。但由于销售费用高达3.31亿元(占总营收32%),导致公司整体利润亏损约0.98亿元。即饮业务的增长不仅未能抵消冲泡业务的利润下滑,反而因高销售费用加剧了亏损。
即饮奶茶市场虽在增长,但市场集中度高(CR5约70%),香飘飘作为“后进入者”,难以抢占市场份额。此外,即饮市场的核心消费场景(如现制奶茶的商圈、瓶装奶茶的便利店)已被巨头占据,香飘飘的即饮产品难以进入这些场景,导致增长乏力。
香飘飘要实现“即饮业务增长抵消冲泡业务下滑”,需解决以下问题:
综上所述,香飘飘即饮业务的增长目前无法抵消冲泡业务的下滑。其核心原因在于:
若香飘飘无法加速即饮业务的差异化转型,其收入和利润仍将持续下滑,难以实现“即饮业务增长抵消冲泡业务下滑”的目标。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