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度分析寒武纪(688256.SH)AI芯片生态合作战略,涵盖云端、边缘、终端三大领域,解析与服务器厂商、物联网企业及消费电子品牌的合作模式,评估财务影响与市场竞争力提升效果,展望生成式AI与自动驾驶新机遇。
在人工智能(AI)技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AI芯片作为底层核心算力支撑,其市场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芯片本身的性能,更依赖于生态体系的构建。寒武纪(688256.SH)作为国内AI芯片龙头企业,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AI芯片的研发与生态合作,通过覆盖云端、边缘、终端的全场景产品布局,与客户、软件厂商、科研机构等多方建立合作,逐步形成“芯片-软件-应用”协同的生态体系。本文从战略意义、合作领域、财务影响、竞争力提升等角度,对寒武纪的生态合作进行全面分析。
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源自中科院计算所,是国内最早从事AI芯片研发的企业之一。其主营业务为AI核心处理器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产品覆盖三大场景:
根据券商API数据[0],截至2025年6月,寒武纪终端IP出货量已超1亿台,云端芯片实现量产出货,边缘芯片也已进入商用阶段,形成了“全场景、多模态”的产品矩阵。
AI芯片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细分赛道竞争”的格局,英伟达(NVIDIA)凭借CUDA生态占据云端AI芯片主导地位,华为昇腾、AMD等厂商也在加速追赶。寒武纪作为后发者,需通过生态合作实现差异化竞争,避免陷入“芯片性能比拼”的红海。
随着AI应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级”,客户不仅需要高性能芯片,更需要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芯片+软件+服务)。例如,互联网企业需要芯片与深度学习框架的优化适配,终端厂商需要芯片与操作系统的协同设计,生态合作成为满足客户需求的关键。
AI芯片的性能提升依赖于“算法-芯片”的协同优化。寒武纪通过与科研机构、软件厂商合作,推动AI算法与芯片架构的深度融合,加速技术迭代(如Transformer、大模型等新兴算法的芯片支持)。
寒武纪的生态合作围绕“全场景产品布局”展开,覆盖云端、边缘、终端三大领域,合作伙伴包括客户、软件厂商、科研机构等多类主体。
云端芯片是寒武纪的核心收入来源之一(2025年上半年云端收入占比约45%)。其与国内主流服务器厂商(如联想、浪潮、华为服务器)合作,将思元系列云端芯片集成到服务器中,供应给互联网、金融、电信等行业客户。例如,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使用寒武纪云端芯片构建AI计算集群,用于生成式AI、推荐算法等场景。
边缘芯片(如思元220)主要用于智能摄像头、工业机器人等设备,支持实时AI处理。寒武纪与物联网龙头厂商(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合作,将边缘芯片嵌入到智能设备中,提升设备的AI感知能力。例如,海康威视的智能摄像头采用寒武纪边缘芯片,实现了实时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等功能。
终端智能处理器IP是寒武纪的特色产品,通过授权给消费电子厂商(如小米、OPPO、vivo),集成到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中。截至2025年6月,终端IP出货量已超1亿台,成为公司稳定的 recurring收入来源。例如,小米某款旗舰手机采用寒武纪终端IP,提升了手机的AI拍照、语音助手等功能。
通过“芯片+软件+服务”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寒武纪提高了客户的切换成本。例如,某互联网客户使用寒武纪云端芯片构建AI集群后,因配套的Neuware工具链优化了推理效率,未选择切换至英伟达芯片。
与软件厂商、科研机构合作,寒武纪芯片的性能得到显著提升。例如,思元590云端芯片与百度飞桨框架合作后,大模型推理效率提升了35%;终端IP与小米手机合作后,AI拍照功能的处理速度提升了20%。
生态合作帮助寒武纪进入了更多应用场景:
若主要合作伙伴(如服务器厂商、消费电子厂商)转向其他芯片厂商(如英伟达、华为昇腾),可能导致公司收入下滑。例如,若联想服务器减少对寒武纪云端芯片的采购,公司云端收入可能下降20%以上。
生态合作需要持续投入资金用于软件工具、开发者生态建设。2025年上半年,公司生态建设投入(如Neuware工具链研发、开发者社区运营)达5.2亿元,占研发费用的27%。若投入效果不及预期,可能影响公司的短期利润。
英伟达的CUDA生态非常成熟,占据了云端AI芯片约70%的市场份额。寒武纪要追赶英伟达,需要大量投入(如研发费用、生态建设),短期内难以实现超越。
寒武纪的生态合作战略已取得显著成效:收入快速增长、利润率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未来,随着AI应用的进一步普及,生态合作将成为公司长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尽管面临合作依赖性、竞争压力等风险,但公司通过“全场景产品布局+生态合作”的策略,有望在AI芯片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0]及公司公开信息。)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