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2025年三季度国内资产质量压力,聚焦银行业不良率、房地产存货积压及消费行业韧性。揭示结构性分化风险,提供投资建议与行业展望。
根据券商API数据,2025年三季度(截至9月30日)国内主要股指呈现温和上涨态势:上证综指(000001.SH)月涨幅0.08%,深证成指(399001.SZ)涨0.15%,沪深300(399300.SZ)涨0.10%,成交量与成交额维持高位(上证综指月成交量1.36万亿股、成交额20.07万亿元)。宏观经济的温和恢复为资产质量提供了基础支撑,但结构型压力仍存——传统行业(如房地产、部分制造业)的资产周转效率与盈利质量分化加剧,新兴行业(如科技、消费)则表现出较强的抗压力。
以工商银行(601398.SH)为代表的银行业,三季度财务指标显示其在行业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行业样本42家):
但需警惕的是,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核心指标——不良贷款率(未纳入本次API数据)仍处于1.6%的历史高位,且关注类贷款占比持续上升(2025年二季度为2.1%)。房地产行业的违约风险(如个别房企的债务逾期)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仍是银行资产质量的潜在压力源。
万科A(000002.SZ)作为房地产行业龙头(行业样本26家),三季度指标暴露了行业普遍存在的资产质量问题:
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质量压力主要来自存货减值风险——截至2025年二季度,全国商品住宅库存去化周期仍达18个月(一二线城市12个月,三四线城市24个月),部分房企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足,可能导致未来利润收缩。
以贵州茅台(600519.SH)为代表的消费行业(行业样本20家),三季度指标表现出较强的资产质量抗压力:
消费行业的资产质量优势在于轻资产模式(如品牌、渠道)与稳定的现金流,即使宏观经济波动,也能通过提价或产品创新维持盈利,资产减值风险较低。
传统制造业(如钢铁、水泥)与房地产行业的产能过剩,导致资产周转效率下降。例如,2025年三季度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72%,较2024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部分企业的固定资产闲置率超过15%。
截至2025年9月末,国内信用债违约规模达120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房地产企业违约占比达45%。违约事件不仅导致债权人(如银行、债券投资者)的资产损失,也引发了市场对相关行业资产质量的担忧。
房地产调控政策(如限购、限贷)与环保政策(如产能淘汰),导致部分企业的资产价值缩水。例如,2025年三季度,三四线城市的住宅价格较2024年同期下降5%,部分房企的土地储备价值减值超过10%。
整体来看,2025年三季度国内资产质量压力呈现**“结构型、分化型”**特征:
展望未来,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恢复(如GDP增速回升至5.5%)与政策的精准调控(如房地产行业的“保交楼”政策、银行业的风险缓释工具),资产质量压力有望逐步缓解,但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与债务问题仍需长期化解。
对于投资者而言,建议重点关注高ROE、低资产负债率、高现金流的企业(如消费行业龙头),规避产能过剩、债务高企的行业(如部分房地产企业、传统制造业)。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