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2024-2025年欧洲本土车企面临的市场份额挤压、电动化转型压力、财务表现及政策挑战,探讨特斯拉与中国车企的竞争影响及未来应对策略。
欧洲是全球汽车产业的核心板块之一,传统本土车企(大众、Stellantis、宝马、奔驰、雷诺等)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近年来,随着电动化转型加速及外部竞争者入局,其市场份额持续下滑。
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数据,2023年欧洲本土车企市场份额为62%,较2020年的68%下降6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58%。挤压主要来自两方面:
欧洲本土车企面临“既要保燃油车基本盘,又要追电动车技术”的两难困境,电动化转型的研发投入与技术差距成为其核心压力。
为满足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法规要求,欧洲车企不得不加大电动化研发投入。2024年,大众集团研发投入达180亿欧元(占营收比重6.2%),较2020年增长45%;奔驰研发投入120亿欧元(占比7.5%),增长38%;Stellantis研发投入100亿欧元(占比5.8%),增长42%。这些投入主要用于电池技术(如大众的PowerCo电池厂)、电动平台(如奔驰的EVA平台)及软件系统(如大众的CARIAD)。
尽管投入增加,欧洲车企在电动化核心技术上仍落后于特斯拉和中国车企。例如:
电动化转型的高投入、供应链成本上升及市场份额下滑,导致欧洲本土车企财务表现持续承压。
2024年上半年,欧洲本土车企利润率普遍下降:
欧洲本土车企面临严格的政策法规约束及贸易环境变化的压力。
欧盟委员会对汽车碳排放的要求逐年加严,2024年起,新车型平均碳排放需降至59g/km(2020年为95g/km),2030年需降至15g/km(电动化率需达60%)。若未达标,企业将面临巨额罚款(如2024年大众因碳排放超标被罚款10亿欧元)。为满足法规要求,欧洲车企不得不加快电动车型的推出速度(如大众计划2025年推出10款电动车型),但这也增加了产品开发成本。
2024年,欧盟委员会启动了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称中国车企凭借政府补贴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欧洲销售,对欧洲本土车企造成不公平竞争。若调查结果认定存在补贴,欧盟可能对中国电动车征收**27%-35%**的反补贴税。这一举措虽短期内缓解了欧洲本土车企的竞争压力,但长期来看,若欧洲车企自身竞争力未提升,仍将面临中国车企的挑战(如比亚迪已计划在欧洲建立工厂,以规避贸易壁垒)。
欧洲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正在从“燃油车”向“电动车+智能化”转变,而欧洲本土车企的产品布局未能完全跟上这一变化。
2024年,欧洲电动车销量占比达35%(2023年为28%),其中纯电动车占比22%,插混电动车占比13%。消费者选择电动车的主要原因是:
欧洲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的需求也在增加,如智能驾驶、车机系统、联网功能等。特斯拉的FSD系统、比亚迪的DiLink系统等智能化配置更符合消费者需求,而欧洲本土车企的智能化配置(如大众的CARIAD系统)则因功能不完善(如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渗透率仅20%,低于特斯拉的50%)而受到消费者诟病。
欧洲本土车企当前面临的竞争压力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市场份额被特斯拉和中国车企抢占、电动化转型的高投入与技术差距、财务表现承压、政策法规约束及消费者需求变化。
展望未来,欧洲本土车企若要应对这些压力,需采取以下措施:
总体来看,欧洲本土车企的竞争压力短期内仍将持续,但通过积极的转型策略,部分企业(如大众、奔驰)仍有望保持市场地位;而那些转型缓慢的企业(如雷诺)则可能面临市场份额进一步下滑的风险。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