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央行数字货币(CBDC)推广对黄金货币属性的影响,探讨CBDC与黄金在贮藏手段、世界货币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揭示黄金在数字时代的核心价值。
黄金的货币属性源于其自然属性与历史沉淀,核心可概括为五大功能:价值尺度(稳定的价值基准)、贮藏手段(无信用风险的价值存储)、世界货币(跨境价值转移的通用媒介)、支付手段(历史上的交易媒介)、流通手段(曾作为日常交易工具)。随着信用货币体系的建立,黄金的支付与流通功能已逐渐弱化,但贮藏手段与世界货币功能仍是其核心货币属性,尤其在对冲信用货币风险、维持储备资产多样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当前全球储备资产结构看,黄金仍是各国央行的重要储备资产。据券商API数据[0],2023年全球央行购金量达1,136吨,创1967年以来历史新高;2024年央行购金量虽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在800吨以上的高位。这一数据充分说明,即使在数字经济时代,黄金的贮藏手段(价值稳定、风险分散)仍是央行储备策略的核心选择。
央行数字货币是央行发行的数字形式法定货币,具有三大核心特征:(1)信用背书:依托央行信用,与现金等价;(2)数字属性:可编程、可追溯、高效支付;(3)跨境潜力:通过CBDC之间的互联互通(如数字人民币与阿联酋央行的“数字人民币-数字迪拉姆”跨境结算试点),有望实现低成本、高速度的跨境支付。
从全球推广进展看,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有超过130个国家(占全球GDP的98%)开展CBDC研发,其中29个国家已推出正式的CBDC(如尼日利亚的eNaira、巴哈马的Sand Dollar)。中国数字人民币的试点进展尤为突出:截至2024年底,数字人民币试点用户超过5.6亿,交易规模突破12万亿元[0],覆盖零售、政务、跨境等多个场景。
CBDC的推广是否会削弱黄金的货币属性?需从黄金核心货币功能与CBDC功能边界的对比入手,分维度分析:
黄金的贮藏价值源于其稀缺性(全球储量约19万吨,年新增产量约3,500吨)、物理稳定性(不易腐蚀、不可复制)、无信用风险(不依赖任何机构信用)。而CBDC是信用货币的数字延伸,其价值依赖央行信用与国家经济实力,本质上仍是“债务凭证”。
从投资者需求看,黄金与CBDC的风险特征完全不同:
因此,CBDC的推广不会削弱黄金的贮藏功能,反而可能强化其“无风险资产”的定位。例如,2023年以来,尽管数字人民币试点加速,但中国央行仍持续增持黄金(2023年增持120吨,2024年增持80吨),说明央行将黄金与CBDC视为储备资产的互补组合(黄金对冲长期信用风险,CBDC满足短期流动性需求)。
黄金的“世界货币”功能主要体现在跨境价值转移与国际储备资产两个方面:
CBDC的跨境支付功能(如数字人民币与其他国家CBDC的合作)可能会替代部分信用货币的跨境支付需求(如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但无法替代黄金的国际储备资产功能。因为黄金的价值不依赖任何国家的信用,而CBDC的跨境支付仍需依赖两国央行的合作与信用背书,其风险特征与黄金完全不同。
黄金的“价值尺度”功能源于其稳定的价值(历史上,1盎司黄金的购买力在长期内保持稳定,如1900年1盎司黄金约合20美元,2023年约合2,000美元,扣除通胀后购买力基本不变)。而CBDC的价值尺度功能与现金一致,依赖央行的货币政策(如利率、汇率政策),其价值稳定性远低于黄金。
因此,CBDC的推广不会冲击黄金的“价值尺度”功能,反而可能让市场更清晰地认识到黄金的价值稳定优势(如在通胀高企时,黄金价格上涨,而CBDC的购买力可能因通胀而下降)。
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0],2020-2024年,全球央行购金量持续增长(2020年650吨,2021年820吨,2022年1,078吨,2023年1,136吨,2024年850吨),说明即使在CBDC推广加速的背景下,央行仍将黄金视为核心储备资产。
《金融研究》2024年发表的《CBDC与黄金:互补还是替代?》一文指出,CBDC的推广不会削弱黄金的货币属性,原因在于: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3年的报告也指出,“CBDC的推广可能会增加对黄金的需求,因为投资者需要更多的无风险资产来对冲CBDC带来的信用风险。”
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广不会削弱黄金的核心货币属性(贮藏手段、世界货币),反而可能强化其“无风险资产”的定位。两者在未来的货币体系中将形成互补关系:
展望未来,随着CBDC的进一步推广,黄金的货币属性可能会向更纯粹的“贮藏手段”集中(支付与流通功能进一步弱化),但这一变化不会动摇黄金在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央行而言,合理配置黄金与CBDC的比例(如黄金占储备资产的10%-15%,CBDC占5%-10%),将是未来储备策略的重要方向。
(注:报告中未标注来源的数据均来自券商API[0]与公开资料整理。)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