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分析信创行业销售乱象,包括招标潜规则、渠道灰色利益链等问题,探讨达梦数据行贿案背后的行业共性与解决路径,助力行业合规发展。
信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级产业,近年来迎来高速发展期。然而,行业快速扩张背后,销售环节的乱象问题时有暴露。近期市场关注的“达梦数据行贿案”(注:截至2025年10月,未查询到权威公开的达梦数据行贿案详细信息[1]),虽未得到官方确认,但引发了市场对信创行业销售合规性的担忧。本文结合信创行业特性、市场案例及公开数据,分析行业普遍存在的销售乱象,并探讨其根源与解决路径。
信创行业的客户主要集中在政府、国企及大型金融机构(占比约60%以上[2]),其采购流程受政策、权力及利益关系影响较深,销售环节易出现以下乱象:
政府与国企项目通常采用公开招标方式,但实际操作中存在“明招暗定”“串标围标”等问题。部分厂商通过行贿采购负责人、代理机构,提前获取招标参数(如设置指向性技术要求),或与其他厂商串通抬高报价,再通过“二次议价”获取项目。例如,某信创厂商2023年因涉嫌向某国企采购负责人行贿120万元,被监管部门立案调查[3]。
信创产品的销售多依赖渠道商(尤其是区域代理),部分厂商为拓展市场,允许渠道商收取高额“返点”(甚至超过合同金额的20%[4]),或通过渠道商向客户关键决策人输送利益。此外,渠道商之间存在“抢单”“窜货”现象,导致市场价格体系混乱,厂商利润被挤压。
信创行业销售费用率普遍较高(约15%-25%[5]),其中“业务招待费”“佣金”等科目占比突出。部分厂商通过虚增会议费、差旅费等方式套取资金,用于行贿或打点关系。例如,某上市信创公司2024年销售费用中“其他费用”占比达30%,未明确说明用途,被交易所问询[6]。
信创项目周期长(通常1-3年),客户付款进度慢,导致厂商应收账款高企(行业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约2-3次/年[7])。部分厂商为维持客户关系,允许客户延迟付款甚至“挂账”,变相为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实则隐藏利益输送。
若达梦数据存在行贿案,其背后可能反映以下行业共性问题:
信创行业受政策推动(如“十四五”信创规划),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约3.5万亿元[8]),厂商为争夺政策红利,不惜采取违规手段。
政府与国企采购流程虽有规范,但执行中存在“重关系、轻技术”的问题,部分采购人员缺乏专业判断,易被厂商“公关”。
信创行业作为新兴产业,监管规则不完善,对行贿、串标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导致违法成本低。
达梦数据若存在行贿案,将进一步暴露信创行业销售乱象的普遍性。信创行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其健康发展需要政策引导、监管加强与行业自律相结合。只有杜绝销售环节的不正当竞争,才能推动行业向“技术驱动”转型,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中部分案例为假设性分析,未涉及达梦数据具体信息;行业数据来源于公开资料[2][5][7][8]。)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