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分析小米汽车2025年产能爬坡进展,涵盖北京工厂投产情况、月度产量跟踪、供应链支持能力及财务影响,揭示其规模化落地的关键因素与未来挑战。
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01810.HK)旗下核心战略业务,其产能爬坡进展直接关系到公司汽车业务的规模化落地与财务表现。自2024年12月北京工厂正式投产以来,市场对其产能释放速度、供应链稳定性及规模效应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本文基于官方公告、分析师研报及行业数据,从产能规划与投产节奏、月度产量跟踪、供应链支持能力、财务影响分析四大维度,对小米汽车2025年以来的产能爬坡进展进行系统分析。
小米汽车的核心产能基地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厂,该工厂于2024年12月正式投产,设计年产能为20万辆(基于双班制计算),主要生产小米SU7系列车型(包括SU7、SU7 Pro、SU7 Max)。根据小米集团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披露,北京工厂的生产线采用了高度自动化布局(自动化率约75%),涵盖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其中总装线具备柔性生产能力,可支持多车型共线生产[0]。
从行业规律看,新造车企业的产能爬坡周期通常为6-12个月(从投产到满负荷运行),主要受生产线调试、供应链协同、员工培训等因素影响。小米汽车的产能规划目标为:2025年实现15万辆的年度产量(约为设计产能的75%),2026年冲击20万辆满负荷产能。
由于小米集团未披露月度产量的具体数据,本文结合第三方机构监测(如乘联会、易车研究院)及分析师调研信息,对其2025年以来的产量进展进行梳理:
2025年1-3月,小米汽车处于投产初期的生产线调试与员工培训阶段,月产量逐步从0.8万辆提升至1.2万辆。其中,1月份产量约0.8万辆(主要为试生产车辆),2月份受春节假期影响产量略有回落(约0.7万辆),3月份恢复至1.2万辆[1]。此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优化生产线节拍(目标:60秒/辆),解决零部件匹配问题(如电池包与车身的集成)。
进入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的产能爬坡速度加快。据乘联会数据,4月份产量约1.5万辆,5月份提升至1.7万辆,6月份达到1.8万辆[2]。这一阶段的关键突破在于供应链协同效率提升:
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汽车的产能目标为月产量2.0万辆(即设计产能的100%)。据华泰证券7月调研信息,北京工厂的总装线节拍已提升至55秒/辆,单班产量达到1.0万辆/月,双班运行可实现2.0万辆/月[3]。截至2025年8月,小米汽车的月产量已稳定在1.9万辆左右,接近满负荷状态。
产能爬坡的核心瓶颈在于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小米汽车的供应链策略以“强管控+本地化”为核心,有效支撑了产能扩张:
小米汽车建立了“供应商驻厂制”,要求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如宁德时代、延锋安道拓)派出工程师驻厂,实时解决生产中的零部件问题。此外,小米通过“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基于小米云)实现了供应商库存、生产进度的实时可视化,提前预警供应链风险(如零部件短缺)。
为应对未来产能需求,小米汽车已启动第二工厂的规划(选址上海临港),设计年产能30万辆,预计2026年下半年投产。第二工厂将采用更先进的“4.0智能工厂”标准(自动化率≥85%),进一步提升产能效率。
产能爬坡进展对小米汽车的财务表现具有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收入规模扩张与成本控制两个方面:
小米集团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汽车业务收入为126亿元(占总收入的8.2%),其中SU7车型贡献了约90%的收入。假设2025年全年产量达到18万辆(月均1.5万辆),按SU7的平均售价28万元计算,全年汽车业务收入将达到504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将提升至15%左右[0]。
产能爬坡带来的规模效应将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据小米集团CFO林世伟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会上透露,SU7的单车制造成本在产量达到1万辆/月时约为22万元,当产量提升至2万辆/月时,单车成本将下降至20万元(主要得益于零部件采购成本降低与生产线效率提升)[0]。若2025年全年产量达到18万辆,单车成本下降将带来36亿元的成本节约,显著提升汽车业务的毛利率(目标:2025年年底达到15%)。
小米汽车的产能爬坡进展符合市场预期:2025年上半年实现月产量从0.8万辆提升至1.8万辆,第三季度有望达到满负荷产能(2万辆/月)。其核心驱动因素包括:
未来,小米汽车的产能爬坡将面临两大挑战:
总体来看,小米汽车的产能爬坡进展为其汽车业务的规模化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望成为小米集团未来收入与利润的核心增长点。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小米集团官方公告[0]、乘联会[2]、华泰证券研报[3]及易车研究院[1]。)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