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宁德时代固态电池研发进展,涵盖半固态与全固态技术路线、研发投入、专利布局及产业化进度,展望未来市场潜力与挑战。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方向,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等优势,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必争领域。宁德时代(CATL)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其固态电池研发进展直接影响行业技术迭代节奏与市场格局。本报告从技术路线选择、研发投入与专利布局、产业化进度及客户合作、市场前景与挑战四大维度,系统分析宁德时代2025年固态电池研发最新进展。
宁德时代的固态电池研发采用“分步走”策略,先通过半固态电池实现技术落地,再向全固态电池升级。
半固态电池保留了传统液态电解质的部分特性,但通过添加固态电解质(如氧化物陶瓷)提高离子导电性与安全性。宁德时代2024年推出的“麒麟电池”(Qilin Battery)已集成半固态技术,其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较传统液态电池提升约20%),循环寿命超过2000次。该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固态电解质与液态电解质的协同设计,解决了纯固态电池离子传导效率低的问题,同时保持了现有生产设备的兼容性,降低了产业化难度。
全固态电池采用100%固态电解质(如硫化物、氧化物),理论能量密度可达到500Wh/kg以上(是传统液态电池的2倍)。宁德时代2025年披露的专利显示,其全固态电池技术重点聚焦硫化物电解质(如Li2S-P2S5体系),通过掺杂金属氧化物(如Al2O3)优化电解质的机械强度与离子导电性,解决了硫化物易吸潮、界面阻抗高的痛点。此外,宁德时代还在研发全固态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如高容量硅负极、富锂锰基正极),以匹配固态电解质的特性。
根据宁德时代2024年年报[0],公司全年研发支出达12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固态电池研发投入占比约20%(约24亿元)。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进一步加大固态电池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5%,主要用于固态电解质材料开发、电池结构设计及量产工艺优化。
截至2025年6月,宁德时代累计申请固态电池相关专利超过800件,其中授权专利约400件,覆盖电解质材料、正负极界面设计、电池封装工艺等核心领域。例如,专利“一种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CN114070892A)解决了硫化物电解质的易吸潮问题,提高了材料稳定性;专利“一种全固态电池的正极结构”(CN113852763A)优化了正极与固态电解质的界面接触,提升了离子传导效率。从专利布局来看,宁德时代已形成“材料-结构-工艺”的全链条技术覆盖,构建了较强的技术壁垒。
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业绩说明会透露,半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实现规模化量产,产能规划为10GWh/年(主要供应高端电动车市场);全固态电池预计2028年进入试生产阶段,2030年实现量产。目前,宁德时代已在福建宁德、江苏常州建设半固态电池试点生产线,用于工艺验证与客户样品交付。
宁德时代的固态电池研发已与多家主流车企形成深度合作:
根据IDC预测,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5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5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58%。宁德时代作为技术领先者,预计2030年市场份额将达到30%以上(约150亿美元),成为其未来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尽管固态电池优势明显,但目前仍面临成本高企(全固态电池成本约为传统液态电池的2-3倍)、工艺复杂(固态电解质与正负极的界面接触要求极高)等挑战。宁德时代表示,将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材料成本)、工艺优化(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逐步降低固态电池成本,目标2030年全固态电池成本降至传统液态电池的1.5倍以内。
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进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通过“半固态-全固态”的阶梯式布局,既保证了短期技术落地,又为长期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随着2026年半固态电池量产与客户合作的深化,宁德时代将进一步巩固其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地位。尽管面临成本与工艺挑战,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与专利布局,宁德时代有望在固态电池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未来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玩家。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网络搜索[1][2][3]及券商API数据[0]。)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