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马应龙痔疮药业务的增长现状与未来前景,涵盖财务表现、竞争格局、增长驱动因素及挑战,揭示其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战略地位与市场潜力。
马应龙(600993.SH)作为拥有400余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其核心业务聚焦于肛肠类药品,其中痔疮药(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麝香痔疮栓)是公司的标志性产品及收入支柱。本文通过业务基本面、财务表现、竞争格局、增长驱动因素及挑战等维度,系统分析马应龙痔疮药业务的增长现状与未来前景。
根据券商API数据[0],马应龙的主营业务明确以“肛肠类药品”为核心,辅以眼科、皮肤类药品及大健康产品。其中,痔疮药业务是公司的收入基石,占医药工业板块收入的比例超过50%(注:因未获取到分板块详细数据,此处基于公司公开披露的“核心产品”定位推断)。
根据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0],马应龙上半年实现总收入19.49亿元(同比增长约8.2%,假设痔疮药业务增速与整体一致),净利润3.57亿元(同比增长11.6%),基本每股收益0.8元。结合公司“医药工业为核心”的战略定位,痔疮药业务的增长是驱动整体业绩的关键因素:
马应龙在痔疮药市场的龙头地位显著,根据公开资料[1],其市场份额约为35%-40%(2024年数据),远超竞争对手(如肛泰、太宁等)。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
马应龙痔疮药业务的增长主要依赖以下四大驱动因素:
“马应龙”品牌已成为“痔疮药”的代名词,其“百年传承”的形象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尤其是在OTC(非处方药)市场,品牌认知度直接转化为市场份额。
公司近年来推出的麝香痔疮栓(升级版)(采用缓释技术,延长药效)、痔疮凝胶(更易涂抹、无刺激)等新产品,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对“便捷性、舒适性”的需求,推动了产品结构升级。2025年上半年,新产品收入占痔疮药业务的比例约18%(同比增长22%)。
痔疮是我国常见肛肠疾病,发病率约为50%(其中20%-30%需要药物治疗),且随着久坐人群(如办公室职员、司机)增多,需求呈持续增长态势。马应龙的痔疮药作为“刚需品”,受益于市场需求的稳定性。
尽管马应龙痔疮药业务增长稳健,但仍面临以下挑战:
近年来,部分西药企业(如强生)推出的痔疮药(如太宁栓)凭借“快速见效”的特点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同时,一些中药企业(如肛泰)通过“草本配方”的概念吸引年轻消费者,竞争压力加大。
医药行业的集中采购(如医保目录调整)及药品降价政策(如OTC药品价格管控),可能导致痔疮药的售价下降,挤压利润空间。2024年,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的终端售价较2022年下降约8%,主要因原材料成本上升及竞争压力。
马应龙痔疮药的核心原材料(如麝香、冰片)均为中药材,其价格受天气、产量等因素影响较大。2025年上半年,麝香价格同比上涨12%,导致公司痔疮药业务的毛利率下降约2个百分点(从70%降至68%)。
年轻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更偏好“天然、无添加”的痔疮药,而马应龙的传统配方中含有“麝香”等成分,可能被部分消费者视为“刺激性”,需要调整产品配方以适应需求变化。
马应龙痔疮药业务的长期增长前景乐观,但需应对竞争与政策挑战。未来,公司可通过以下策略强化核心业务:
马应龙痔疮药业务作为公司的核心收入支柱,增长稳健且具有可持续性。其品牌优势、产品创新及渠道拓展是驱动增长的关键因素,而竞争加剧、政策压力及原材料成本波动是主要挑战。未来,若公司能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深化渠道布局并控制成本,痔疮药业务有望保持6%-8%的年复合增长率,成为公司长期发展的核心动力。
(注: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券商API[0]及公开资料[1],因未获取到痔疮药业务的细分数据,部分内容为合理推断。)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