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长城汽车在存量市场中的竞争策略,包括产品结构优化、技术升级、渠道效率提升及成本控制,探讨其如何应对市场挑战并保持增长。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2023年以来,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速持续放缓,2024年销量同比仅增长1.5%[0]),长城汽车作为国内SUV龙头企业,其竞争策略需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与“价值挖掘”。本文基于长城汽车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0]、企业基本信息[0]及行业竞争环境,从产品结构优化、技术升级赋能、渠道效率提升、成本控制与财务支撑四大维度,系统分析其存量市场竞争策略。
存量市场的核心矛盾是“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与产品同质化”,长城汽车的策略重心在于强化细分市场的差异化优势,通过“高端化、电动化、场景化”产品布局抢占换购用户心智。
SUV细分市场的深化:
长城汽车以SUV为核心业务(2024年SUV销量占比达65%[0]),在存量市场中进一步挖掘细分需求:
高端品牌的价值提升:
存量市场中,用户对“品牌附加值”的需求提升,长城汽车通过“魏牌”(中高端)、“坦克”(硬派高端)品牌切入中高端市场,2025年上半年高端品牌销量占比达25%(同比增长32%[0]),单车售价较整体平均水平高40%,推动整体客单价提升8%。
存量市场的竞争本质是“技术壁垒”的竞争,长城汽车通过电动化技术迭代与智能化生态构建,提升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电动化技术的自主可控:
长城汽车坚持“纯电+混动”双路线:
智能化生态的构建:
长城汽车推出“咖啡智能”系统(涵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服务),2025年上半年搭载“咖啡智能”的车型销量占比达35%(同比增长40%[0])。其中,“智能驾驶”方面,长城汽车实现“L2+级”自动驾驶的量产(如魏牌摩卡),覆盖“高速、城区”场景,提升用户的“驾驶体验”;“智能座舱”方面,搭载“高通8155芯片”的座舱系统(如欧拉好猫),实现“多屏互动、语音控制”,满足年轻用户的“数字化需求”。
存量市场中,渠道的“效率”与“体验”成为吸引用户的关键,长城汽车的策略是优化渠道结构,提升“线下体验”与“线上融合”的能力。
线下渠道的“精准布局”:
长城汽车调整渠道结构,减少“低效门店”,增加“高端品牌门店”(如魏牌、坦克的体验店)。2025年上半年,高端品牌门店数量较2024年末增长15%,主要布局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提升品牌的“曝光度”与“体验感”。同时,针对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市场”,保留“传统4S店”的同时,增加“社区店”“快闪店”,覆盖“换购用户”的日常场景。
线上线下的“融合赋能”:
长城汽车推出“长城智选”线上平台,实现“线上看车、线下体验、线上订车”的全流程服务。2025年上半年,线上订单占比达20%(同比增长30%[0]),其中“高端品牌”的线上订单占比达35%,说明线上渠道对“年轻用户”与“高端用户”的吸引力提升。此外,长城汽车通过“用户运营平台”(如“长城车主APP”),提升用户的“忠诚度”,2025年上半年用户复购率达12%(同比增长5%[0])。
存量市场竞争激烈,“成本控制”是维持利润的关键,长城汽车通过财务稳健性与供应链优化,支撑策略的实施。
财务状况的稳健性:
2025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实现营收923.35亿元(同比增长12%[0]),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增长18%[0]),净利润率达6.86%(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0])。其中,“财务费用”为-16.92亿元(主要是利息收入大于支出[0]),说明公司资金充足,能支持“研发投入”与“渠道拓展”。此外,“经营活动现金流”为92.15亿元(同比增长15%[0]),现金流状况良好,能应对市场波动。
供应链的“垂直整合”:
长城汽车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降低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例如,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如1.5T、2.0T发动机)、“变速箱”(如DHT混动变速箱)的自给率达80%,降低了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此外,长城汽车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等核心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确保电池供应的稳定性与成本优势(2025年上半年电池成本占比同比下降5%[0])。
长城汽车在存量市场的竞争策略,核心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通过“产品结构优化”(高端化、新能源)、“技术升级”(电动化、智能化)、“渠道效率提升”(线下体验、线上融合)、“成本控制”(财务支撑、供应链优化),实现“市场份额稳定”与“利润增长”。未来,长城汽车需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技术”与“智能化生态”的竞争力,加快海外市场的拓展,以应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