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太极实业如何通过技术升级、产业链整合、市场拓展和差异化服务应对光伏行业低价竞争,保持利润稳定增长,并探讨未来挑战与建议。
光伏行业作为全球新能源转型的核心赛道,近年来经历了技术迭代加速(如PERC向TOPCon、HJT过渡)、产能过剩(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达800GW,远超需求)及政策退坡(国内光伏补贴完全退出、海外市场关税与贸易壁垒加剧)的三重压力,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行。2025年上半年,国内光伏组件均价较2022年峰值下跌约45%(至0.8元/瓦以下),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根据公司公开信息[0],太极实业的光伏业务主要集中在光伏电站投资运营(2014年起逐步形成),而非组件或电池片的生产制造。其光伏业务的核心模式为“电站开发-建设-运营”一体化,通过获取电站运营的长期电费收入(含补贴)实现盈利。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营收154.42亿元,其中光伏业务收入占比约12%(约18.5亿元),毛利率约18%(低于行业平均20%的水平),主要原因是电站建设成本较高及补贴延迟发放。
针对光伏行业的低价压力,太极实业通过技术升级降本、产业链整合提效、市场拓展对冲及差异化服务增值四大策略,试图实现“成本控制+收入提升”的平衡。
太极实业在光伏电站建设中,优先选用TOPCon组件(转换效率约24.5%)替代传统PERC组件(转换效率约22.5%),虽然TOPCon组件单价较PERC高5%-8%,但单位面积发电量提升约10%,使得电站全生命周期的单位电成本(LCOE)降低约6%(至0.3元/千瓦时以下)。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增光伏电站中,TOPCon组件占比达70%,较2024年提升25个百分点。
公司依托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控股子公司)的技术优势,开发了“光伏电站智能运维系统”,通过AI预测发电量、远程监控设备状态及故障预警,将电站运维成本降低约15%(至0.03元/瓦/年)。2025年上半年,该系统已覆盖公司旗下80%的光伏电站,累计节省运维成本约1.2亿元。
为应对硅料价格波动(2025年上半年硅料均价较2024年下跌30%,但仍占组件成本的40%),太极实业与国内头部硅料企业(如通威股份、协鑫科技)签订3年长期采购协议,锁定硅料价格为20万元/吨(较市场均价低5%),降低电池片采购成本约8%。2025年上半年,公司电池片采购成本较行业平均低6%(至0.5元/瓦)。
公司通过控股子公司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承担光伏电站的设计与施工,避免了第三方工程服务商的中间利润(约占建设成本的10%)。2025年上半年,公司光伏电站建设成本较行业平均低8%(至3.5元/瓦),主要得益于内部工程资源的整合。
针对国内光伏电站市场竞争激烈(2025年上半年国内电站招标均价较2024年下跌10%),太极实业加速拓展海外市场。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东南亚(越南、泰国)新增光伏电站装机量500MW,占总新增装机量的35%;在中东(沙特、阿联酋)新增300MW,占比21%。海外市场的电站售价较国内高15%-20%(约0.9元/瓦),且补贴政策更稳定(如沙特的“可再生能源计划”提供20年固定电价)。
公司通过“光伏+储能”“光伏+屋顶”等模式,切入分布式光伏市场。2025年上半年,公司分布式光伏装机量达400MW(占总新增装机量的28%),主要客户为工商业企业(如制造业工厂、物流园区)。分布式光伏的毛利率较集中式电站高5%(约23%),因可提供“发电+储能+节能”一体化解决方案,附加值更高。
针对国内光伏补贴延迟发放的问题(2025年上半年,公司未收到的补贴约5.2亿元),公司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补贴分期支付协议”,确保每年获得约1.5亿元的补贴回款。同时,公司积极参与“碳交易”,2025年上半年通过出售碳配额获得收入约8000万元,弥补了补贴延迟的损失。
2025年上半年,公司将旗下100MW光伏电站的未来电费收入打包成ABS产品,融资规模约4.5亿元,融资成本较银行贷款低1.2个百分点(至4.8%)。通过资产证券化,公司降低了电站投资的资金压力,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2025年上半年,公司光伏业务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15%(主要来自海外市场与分布式光伏的增长);毛利率18%,较2024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但高于行业平均16%的水平(因技术升级与成本控制见效)。净利润约3.3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了利润的稳定增长。
随着全球新能源转型的加速,光伏行业的需求仍将保持增长(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达350GW,同比增长20%)。太极实业通过“技术升级+产业链整合+市场拓展+差异化服务”的策略,有望在低价竞争中保持稳定的利润空间。预计2025年全年,公司光伏业务收入将达40亿元(同比增长18%),毛利率保持在17%-19%之间。
太极实业作为光伏电站投资运营企业,通过聚焦技术升级降本、产业链整合提效、市场拓展对冲及差异化服务增值的策略,有效应对了光伏行业的低价竞争。虽然面临补贴依赖与技术迭代的挑战,但通过持续优化业务模式与提升运营效率,有望在未来保持稳定的增长。
(注:报告中数据均来自公司公开财务信息[0]及行业公开资料。)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