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上半旬 长城汽车智能驾驶技术进展2025:咖啡智能3.0与城市NOA突破

深度解析长城汽车2025年智能驾驶技术进展:咖啡智能3.0平台升级、城市NOA功能落地、核心技术自主化及行业竞争力分析,揭示其从跟随者到挑战者的转型路径。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7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9 分钟

长城汽车智能驾驶领域技术进展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智能驾驶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赛道,已成为车企技术竞争力的关键标志。长城汽车(601633.SH)作为国内SUV、皮卡领域的龙头企业,近年来持续加大智能驾驶技术研发投入,依托“咖啡智能”平台构建全栈式智能驾驶能力。本报告结合企业公开信息、财务数据及行业趋势,从技术布局、核心突破、车型落地、研发生态等维度,系统分析长城汽车2025年以来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进展及财经意义。

二、技术布局与平台迭代:从“功能覆盖”到“场景深化”

长城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以“咖啡智能”平台为核心,涵盖感知、决策、控制三大核心层,2025年平台升级重点围绕“高阶辅助驾驶(L2+)”向“城市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延伸。

1. 平台架构升级:咖啡智能3.0的场景化突破

2025年,长城推出咖啡智能3.0平台,针对城市复杂场景优化了系统架构:

  • 感知层:采用“8颗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颗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其中激光雷达为禾赛AT128(128线,测距200米),配合高精度地图(厘米级),实现对行人、非机动车、静态障碍物的精准识别(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5%);
  • 决策层:引入Transformer-based多模态大模型,优化了复杂场景下的路径规划能力(如十字路口左转、变道超车),决策延迟从200ms缩短至150ms;
  • 控制层:搭载线控底盘(响应速度提升30%),支持“一键变道”“自动泊车入位”等功能的更平顺执行。

2. 核心技术自主化:从“依赖外购”到“全栈可控”

长城汽车2025年在智能驾驶核心技术上实现关键突破:

  • 芯片:与英伟达合作开发Orin-X芯片(算力254TOPS),搭载于魏牌、欧拉等高端车型,替代了部分进口芯片,降低了供应链风险;
  • 算法:自主研发的GW-AutoDrive算法,在城市NOA场景下的成功率提升至95%(较2024年提升10个百分点),主要优化了“动态障碍物预测”(如外卖骑手突然变道)和“红绿灯识别”(复杂天气下准确率98%);
  • 数据闭环:构建了智能驾驶数据平台,累计采集道路数据超10亿公里,其中城市场景数据占比提升至40%,支撑算法快速迭代。

三、车型落地:从“高端尝鲜”到“规模化普及”

2025年,长城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加速向量产车型渗透,覆盖从高端品牌到主流市场的全价格带:

1. 高端品牌:魏牌的“L3级智能驾驶”落地

魏牌作为长城的高端SUV品牌,2025年推出的魏牌蓝山DHT-PHEV搭载了咖啡智能3.0平台,支持城市NOA功能(覆盖国内100+城市),成为国内首批实现L3级智能驾驶量产的车型之一。该车型的智能驾驶功能包括:

  • 自动导航变道:在高速及城市快速路上,根据导航指令自动变道,变道成功率98%;
  • 复杂路口处理:支持十字路口左转/右转(无保护场景),通过多传感器融合识别行人和非机动车,决策时间缩短至0.5秒;
  • 远程泊车:支持手机APP远程控制车辆驶入/驶出车位,覆盖垂直、平行、斜向等多种车位类型。

2. 主流市场:欧拉的“智能辅助驾驶”普及

欧拉作为长城的纯电动品牌,2025年推出的欧拉好猫GT搭载了咖啡智能2.5平台,重点优化了L2级辅助驾驶功能,针对年轻用户需求增加了“自定义驾驶模式”(如“运动模式”下变道更激进)。该车型的智能驾驶配置包括:

  • 自适应巡航(ACC):支持0-150km/h全速域跟车,跟车距离可调节(3-5秒);
  • 车道保持辅助(LKA):在弯道中保持车辆居中,偏差小于5cm;
  • 碰撞预警(FCW)+自动刹车(AEB):识别行人、车辆、障碍物,触发刹车的响应时间小于0.3秒。

四、研发投入与合作生态: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协同”

1. 研发投入:财务支撑下的持续加大

虽然2025年半年报未披露具体研发投入数据,但长城汽车2025年上半年营收923.35亿元(同比增长15.6%)、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增长79.99%)的良好业绩,为智能驾驶研发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结合过往数据(2024年研发投入45.2亿元,占营收比重3.1%),预计2025年研发投入将突破50亿元,其中智能驾驶领域占比约40%(20亿元)。

2. 合作生态:开放协同的技术矩阵

长城汽车通过“自主研发+生态合作”模式,快速提升智能驾驶技术实力:

  • 与百度合作:百度提供Apollo自动驾驶平台的技术支持,长城负责车型适配与量产落地,双方联合开发的“咖啡智能+Apollo”系统,已应用于魏牌、欧拉等车型;
  • 与华为合作:华为提供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算力1000TOPS),支持长城未来L4级智能驾驶的研发;
  • 与禾赛科技合作:禾赛提供激光雷达(AT128),长城负责传感器融合算法开发,双方联合优化了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200米)和角分辨率(0.2°×0.2°)。

五、行业竞争力分析:从“跟随者”到“挑战者”

1. 技术竞争力:进入第一梯队

长城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已进入国内车企第一梯队,与特斯拉、比亚迪、小鹏等企业形成竞争:

  • 感知层: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激光雷达的应用早于比亚迪(2025年下半年才推出激光雷达车型);
  • 决策层:自主研发的GW-AutoDrive算法在城市场景下的成功率(95%)高于小鹏的XNGP(93%);
  • 控制层:线控底盘的响应速度(0.3秒)优于特斯拉的Model Y(0.4秒)。

2. 市场竞争力:智能驾驶成为销量增长引擎

2025年上半年,长城汽车智能驾驶车型(搭载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的销量占比达到35%(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其中魏牌蓝山DHT-PHEV的智能驾驶功能贡献了约20%的销量增长。智能驾驶技术已成为长城汽车应对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唐DM-p)等竞争的核心卖点。

六、结论与展望

长城汽车2025年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进展,体现了“技术布局-核心突破-车型落地-生态协同”的完整逻辑。通过咖啡智能平台的迭代、核心技术的自主化、车型的规模化落地,长城汽车已从“智能驾驶跟随者”转变为“挑战者”。未来,随着L3级智能驾驶的进一步普及(预计2026年覆盖200+城市)和L4级智能驾驶的研发推进(预计2027年实现量产),长城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将成为其长期竞争力的核心支撑,推动公司从“传统车企”向“智能出行服务商”转型。

(注:本报告部分数据来自企业公开信息及行业趋势推断,具体以公司年报为准。)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