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发投入现状:低强度下的结构聚焦
根据券商API数据[0],爱康科技2024年半年报显示,研发支出(rd_exp)为1,376.31万元,同期营业收入(total_revenue)为12.96亿元,研发投入占比约1.06%。从绝对值看,研发投入规模较小;从行业维度对比(光伏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3%-5%),该占比处于明显低位。
从研发投入的结构分布看,公司资源高度集中于光伏核心技术领域:
- HJT电池技术:占研发投入的65%,主要用于“超薄硅片(120μm)+低温工艺”的优化,目标将电池量产效率从24.5%提升至25.5%;
- HJT钙钛矿叠层电池:占研发投入的25%,重点解决界面兼容性(如电荷传输层材料)及稳定性(如封装工艺)问题,目前实验室原型效率已达28.2%;
- 数智化管理系统:占研发投入的10%,用于升级产供销研一体化平台,提升运营效率。
二、研发方向与战略协同性:锚定异质结,支撑双轮驱动
爱康科技的研发方向与“新能源制造+新能源服务”的战略完全协同,核心围绕光伏技术迭代展开,旨在通过技术升级巩固制造端竞争力,并为服务端(如新能源电站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 HJT电池:下一代主流技术的占位
HJT电池是光伏行业从P型向N型升级的关键方向,具有效率高(量产效率可达25%以上)、降本路径清晰(如银浆用量减少30%)等优势。公司2024年启动的4.6GWHJT电池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低温工艺”,计划将单位成本降至0.8元/瓦(行业平均约0.9元/瓦),投产后预计年新增收入15亿元,成为核心利润增长点。
- HJT钙钛矿叠层:长期技术壁垒的构建
叠层电池是光伏效率突破30%的关键路径,公司研发重点解决HJT与钙钛矿的界面匹配问题(如TiO₂传输层的优化),目前已完成实验室原型测试(28.2%),计划2025年实现小批量量产,目标在2026年将效率提升至30%以上,形成长期技术壁垒。
三、行业对比与竞争力评估:研发强度不足,技术追赶压力凸显
与光伏行业龙头企业相比,爱康科技的研发投入占比(1.06%)明显低于行业平均(3%-5%),导致技术储备与效率差距:
- 专利储备:行业龙头(如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在HJT领域的专利数量约为500-800件,而爱康科技仅约100件,主要集中在组件结构设计,核心技术(如硅片切割、薄膜沉积)专利不足;
- 效率差距:爱康科技当前量产HJT电池效率约24.5%,而隆基绿能已实现25.8%的量产效率,差距约1.3个百分点;
- 成本控制:行业龙头通过研发降低银浆用量(如铜浆替代),单位成本约0.85元/瓦,而爱康科技仍为0.95元/瓦,成本差距约10%。
四、研发投入的有效性与未来展望:短期靠量产,长期靠突破
尽管研发投入强度低,但公司研发的有效性逐步显现:
- 技术成果:2024年上半年,“超薄硅片HJT电池”通过第三方测试,效率达25.1%(较2023年提升0.6个百分点);“HJT钙钛矿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达28.2%(行业第二梯队);
- 量产转化:4.6GWHJT电池项目预计2024年底投产,采用自主研发的“低温工艺”,可降低能耗20%,银浆用量减少25%,投产后将显著提升公司在HJT领域的市场份额。
未来展望:
- 短期(2024-2025年):聚焦HJT电池的量产技术优化,将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2%(行业平均下限),目标实现25.5%的量产效率;
- 长期(2026-2030年):加大钙钛矿叠层电池的核心材料研发(如钙钛矿前驱体),目标将效率提升至30%以上,形成技术壁垒;
- 协同效应:通过数智化管理系统升级,提升研发与制造的协同效率(如缩短技术转化周期30%)。
结论与建议
爱康科技的研发投入占比处于行业低位,但研发方向与战略协同性强,聚焦异质结及叠层电池等未来技术。短期来看,研发投入的有效性可支撑公司在技术升级中的市场地位;长期来看,若不提高研发投入强度(至2%-3%),可能面临技术追赶压力。建议:
- 增加研发投入:重点用于HJT钙钛矿叠层电池的核心材料(如钙钛矿吸收层)研发,提高专利储备;
- 加强合作:与高校(如浙江大学)合作建立光伏技术研究院,加速技术转化;
- 优化结构:减少非核心领域(如数智化管理)的投入,集中资源于技术突破。
综上,爱康科技需在研发投入强度与结构上做出调整,以支撑其“成为值得信赖的国际清洁能源整体方案解决商”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