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美锦能源氢能业务收入现状及未来潜力,涵盖氢源成本优势、商业化场景落地进度及政策技术驱动因素,预测2025年收入将达1.5-2.0亿元,2026年突破5亿元。
美锦能源(000723.SZ)作为国内传统焦化龙头企业,2017年起启动氢能战略,依托焦化主业副产氢的资源优势,构建“低成本氢源+场景深耕+区域协同+技术壁垒”的氢能核心竞争力体系,形成“传统煤焦+氢能”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截至2025年中报,公司氢能产业链覆盖氢生产(焦化副产氢、电解水制氢)、氢储运(高压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加氢站运营及燃料电池汽车(FCV)推广等环节,是国内氢能产业链布局最完整的企业之一[0]。
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get_financial_indicators工具返回数据),公司总营收为82.45亿元,其中传统煤焦业务(煤炭、焦炭及化工产品)仍是核心收入来源,但报告未单独列示氢能业务收入。结合行业惯例及公司披露逻辑,未单独披露的主要原因可能包括:
尽管无直接收入数据,但通过以下财务指标可推断氢能业务的进展:
公司依托焦化副产氢(每生产1吨焦炭可副产约150-200立方米氢气),氢源成本约为1.5-2.0元/立方米(远低于电解水制氢的3-4元/立方米),具备显著的成本壁垒。2025年上半年,公司焦化产能为1200万吨/年,副产氢产量约18-24亿立方米,若全部用于氢能业务,潜在收入规模可达27-48亿元(按2元/立方米计算)。
氢能业务的商业化需要解决“氢源-储运-加注-应用”全链条的协同问题,若加氢站网络建设滞后或燃料电池汽车推广不及预期,将导致氢能收入增长缓慢。
尽管公司具备副产氢成本优势,但电解水制氢技术(如绿氢)的成本正在逐步下降(预计2030年可降至2元/立方米以下),可能对公司氢源成本优势形成冲击。此外,国内其他企业(如中石化、亿华通)也在加速布局氢能产业,竞争加剧可能导致收入份额下降。
若国家氢能政策支持力度减弱(如补贴退坡),或燃料电池技术(如质子交换膜、电堆)出现重大突破,可能导致公司现有技术路线落后,影响氢能业务的盈利能力。
美锦能源作为国内氢能产业链布局最完整的企业之一,依托焦化副产氢的成本优势,氢能业务具备显著的增长潜力。尽管目前氢能收入尚未单独披露,但通过投资活动、研发投入及产能落地情况可推断,氢能业务正处于“从投入到产出”的关键阶段。预计2025年全年,公司氢能业务收入将达到1.5-2.0亿元(占总营收的1.8-2.4%),2026年有望突破5亿元(占总营收的5%以上),成为公司未来的核心增长点。
未来,公司需加快加氢站网络建设及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提升氢能业务的商业化进度;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如氢存储、燃料电池),巩固成本与技术壁垒,应对竞争压力。若能顺利实现上述目标,氢能业务有望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推动公司从“传统焦化企业”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型。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