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智能化技术突破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新四化”)转型的背景下,长安汽车作为中国汽车四大集团阵营企业,于2018年启动**“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明确将“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作为转型目标。近年来,公司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赛道,通过品牌矩阵构建、核心技术突破、财务结构优化**,在智能化领域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成为其业绩增长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核心驱动力。
二、智能化战略布局:构建“全场景覆盖”品牌矩阵
长安汽车的智能化战略以“用户为中心”,聚焦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构建了覆盖高端、主流、入门级市场的智能汽车品牌矩阵:
- 高端智能电动品牌:阿维塔:由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定位“情感智能电动轿跑”,主打高阶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情感交互,目标用户为注重科技体验的高端群体(如都市白领、企业家)。
- 主流智能电动品牌:深蓝汽车:聚焦“年轻人的第一辆智能电动车”,推出SL03(纯电轿跑)、S7(智能SUV)等车型,搭载L2+级自动驾驶、15.6英寸中控屏、OTA升级等功能,性价比突出,目标用户为25-35岁的年轻家庭。
- 插混/纯电品牌:长安启源:针对家庭用户,推出A07(插混轿车)、Lumin(微型纯电)等车型,强调智能座舱的实用性(如多屏联动、语音控制)和续航能力(A07插混续航达1200km),目标用户为注重性价比的家庭群体。
此外,长安汽车通过**“梧桐车联”平台**整合车机系统、自动驾驶、云服务等资源,构建智能汽车生态,提升用户粘性(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达500万,月活率达60%)。
三、核心技术突破:从“硬件依赖”到“技术自主”
长安汽车在智能化领域的技术突破主要集中在芯片与算力、操作系统、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四大方向,逐步实现从“硬件依赖”到“技术自主”的转型:
(一)芯片与算力:夯实智能汽车“大脑”
芯片是智能汽车的“大脑”,长安汽车通过“合作+自主”模式,解决算力瓶颈:
- 合作芯片:与英伟达、高通等头部厂商合作,为高端车型提供强大算力。例如,阿维塔12搭载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254TOPS),支持L4级自动驾驶;深蓝S7采用高通骁龙8155芯片(算力105TOPS),保障车机系统的流畅性(开机时间<3秒,界面切换延迟<0.1秒)。
- 自主研发:启动“长安芯”计划,研发车规级芯片(如自动驾驶芯片、座舱芯片),目标实现核心芯片自主可控。目前,“长安芯”已在长安启源A07的座舱系统中应用,性能达到行业主流水平(如座舱芯片算力达80TOPS,支持多屏交互)。
(二)操作系统与车机系统:打造“智能交互中枢”
车机系统是智能汽车与用户的“交互窗口”,长安汽车通过自主研发+生态合作,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 梧桐车联系统:长安汽车自主研发的车机系统,基于Android Auto和CarPlay,支持多屏交互(中控屏、仪表屏、HUD)、语音控制(“小安”助手,识别率达95%以上)、OTA升级(每月一次小版本更新,每季度一次大版本更新)。例如,长安启源A07的梧桐车联系统可实现“可见即可说”(语音控制屏幕上的任意功能,如“打开空调22度”“导航到机场”),提升用户体验。
- HarmonyOS合作:与华为合作,在阿维塔12上搭载HarmonyOS 4车机系统,支持“超级终端”(手机、手表、车机无缝连接,如手机中的音乐可自动同步到车机)、“场景化服务”(如上车自动调整座椅、播放用户喜欢的音乐),情感交互能力进一步提升(如“小艺”助手可识别用户情绪,调整灯光颜色和音乐风格)。
(三)自动驾驶:从“L2+”到“L4”的跨越
自动驾驶是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长安汽车通过量产落地+研发迭代,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升级:
- 量产车型的L2+级自动驾驶:深蓝S7、长安启源A07等车型搭载“长安自动驾驶”系统,支持**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AEB(自动紧急制动)、ACC(自适应巡航)**等功能,覆盖高速、城市快速路等场景。例如,深蓝S7的NOA功能可实现“自动变道、自动上下匝道”(成功率达90%以上),减轻驾驶员负担(长途驾驶疲劳度降低40%)。
- L4级自动驾驶研发:长安汽车在重庆、北京等城市开展Robotaxi试点(搭载自主研发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累计测试里程超过100万公里。此外,与华为合作的“HI模式”(Huawei Inside),将华为的高阶自动驾驶技术(如城市NOA)应用于阿维塔车型,目标2025年实现城市NOA量产(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核心区域)。
(四)智能座舱:重构“人车生活场景”
智能座舱是用户感知最强的智能化功能,长安汽车通过多屏联动、场景化服务、情感交互,提升用户体验:
- 多屏联动:高端车型采用“三联屏设计”(12.3英寸仪表屏+15.6英寸中控屏+10.25英寸副驾屏),支持分屏显示(如驾驶员看导航,副驾看电影),提升乘坐体验(副驾用户满意度达85%)。
- 场景化模式:针对用户需求,设计“休息模式”(座椅放倒、空调调整为睡眠温度、播放轻音乐)、“娱乐模式”(中控屏切换为影院模式、打开氛围灯)、“办公模式”(连接电脑、打开蓝牙键盘)等场景,满足不同使用需求(如长途旅行时的休息、等待时的办公)。
- 情感交互:通过面部识别、手势控制等技术,实现“人车情感沟通”。例如,阿维塔12的“情感灯语”可根据用户情绪变化调整灯光颜色(如开心时用蓝色,疲惫时用暖黄色),提升用户归属感(用户情感满意度达90%)。
四、财务支撑:研发投入与营收结构优化
长安汽车的智能化进展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营收结构优化:
- 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支出达3.8亿元(占营收的0.52%),主要用于自动驾驶、芯片、车机系统等领域的研发。尽管占比低于特斯拉(6.8%)、比亚迪(5.1%)等竞品,但呈持续增长趋势(2024年上半年研发支出为2.5亿元,同比增长52%)。
- 营收结构变化: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持续提升,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销量达15万辆(占总销量的20%),同比增长35%。其中,智能车型(如阿维塔12、深蓝S7)的溢价能力突出(比传统燃油车高10%-15%),贡献了公司30%的净利润(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达17.9亿元,同比增长15%)。
- 成本控制:芯片国产化降低了采购成本(“长安芯”比进口芯片便宜20%-30%),同时,智能化车型的规模化生产(如深蓝S7月产量达1万辆)降低了单位成本(同比下降15%)。
五、市场表现:智能化车型成销量增长引擎
长安汽车的智能化车型市场表现突出,成为销量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 阿维塔12: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1.2万辆,其中80%的用户选择了高阶自动驾驶套餐(售价3万元),说明用户对其智能化功能的认可(如城市NOA、情感交互)。
- 深蓝S7: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5万辆,成为长安汽车销量最高的智能电动车型,其L2+级自动驾驶和15.6英寸中控屏是用户最关注的功能(占比分别为70%和65%)。
- 长安启源A07: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3万辆,其中60%的用户选择了智能座舱套餐(售价1.5万元),说明家庭用户对智能功能的需求日益增长(如多屏联动、语音控制)。
此外,长安汽车的智能化车型市场份额逐步提升,2025年上半年智能电动车型市场份额达5%(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位居行业第五位(仅次于特斯拉、比亚迪、华为系、小鹏)。
六、挑战与展望
尽管长安汽车在智能化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以下挑战:
- 竞争加剧:特斯拉、比亚迪、华为系(问界、智界)等竞品在智能化领域的投入更大(如特斯拉2025年研发支出计划达100亿美元),技术迭代更快(如比亚迪推出“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长安汽车需要加快研发速度,保持差异化优势。
- 芯片供应风险:虽然“长安芯”计划进展顺利,但高端芯片(如英伟达Orin)仍依赖进口,若遇到供应链问题(如美国出口管制),可能影响高端车型的生产(如阿维塔12的产量可能下降20%)。
- 自动驾驶法规:L4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应用需要法规支持(如道路测试许可、责任认定),目前国内法规尚未完善(如《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仅适用于测试阶段),可能延迟长安汽车的自动驾驶落地进度(如城市NOA量产时间可能推迟至2026年)。
展望未来,长安汽车将继续加大智能化研发投入(目标2025年研发支出占比提升至8%),重点突破城市NOA、高阶自动驾驶算法、自主芯片等核心技术,推动智能车型销量占比提升至30%(2025年目标)。同时,通过“梧桐车联”平台整合生态资源(如与京东合作,实现车机系统下单购物),提升用户体验,打造“中国智能汽车领导品牌”。
结论
长安汽车在智能化领域的技术突破,是其“第三次创业”计划的核心成果,也是应对行业转型的关键举措。通过构建品牌矩阵、突破核心技术、优化财务结构,长安汽车已成为中国智能汽车领域的重要玩家。尽管面临竞争和法规挑战,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用户导向的战略,长安汽车有望在智能化赛道上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成为全球智能汽车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注: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0]及公司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