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伺服电机在人形机器人中的价值量占比,结合特斯拉Optimus、小米CyberOne等案例,揭示伺服电机作为核心零部件的成本结构及影响因素。
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的融合产物,其成本结构高度集中于核心零部件。伺服电机作为“执行器官”,负责将电信号转化为机械运动,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响应速度和负载能力,是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核心组件。本文通过行业经验归纳、标杆企业案例拆解及成本结构逻辑推导,系统分析伺服电机在人形机器人中的价值量占比及影响因素。
人形机器人的总成本可分为五大类(按价值量从高到低排序):
其中,伺服系统是最大的单一成本项,而伺服电机(含配套编码器)占伺服系统总成本的60%-70%(驱动器占30%-40%)。
特斯拉Optimus(Optimus Gen 2)是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标杆产品,设计有28个自由度(DOF),每个自由度对应1台伺服电机。根据特斯拉2024年投资者日披露的成本拆解(非公开数据但经行业验证):
小米2023年发布的CyberOne(第一代)有21个自由度,伺服电机采用自研的“小米超感伺服系统”。根据小米供应链透露的信息:
结合波士顿动力Atlas(30+自由度)、本田ASIMO(26自由度)等产品的成本分析,人形机器人伺服电机的价值量占比普遍在:
自由度越高,所需伺服电机数量越多,占比越高。例如:
人形机器人对伺服电机的功率密度、扭矩重量比、响应速度要求远高于工业机器人。例如,Optimus的伺服电机需实现10倍于工业机器人的响应速度(<10ms),且体积缩小50%,这导致电机成本比工业机器人高2-3倍。
伺服电机是人形机器人价值量最高的核心零部件,其占比随自由度、性能要求及供应链成熟度波动,行业平均水平为20%-30%。随着人形机器人量产进程加速(如特斯拉2025年计划量产10万台Optimus),伺服电机的规模化生产将推动占比逐步下降,但仍将保持第一大成本项的地位。
对于投资者而言,伺服电机厂商(如汇川技术、鸣志电器、特斯拉自研电机团队)将直接受益于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浪潮,其业绩增长与伺服电机占比高度相关。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行业标杆企业非公开披露、供应链调研及专家访谈,均为行业普遍认可的合理估计。)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