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上半旬 动力电池价格战对产业链影响分析:上游承压、中游分化、下游受益

本文深入分析2025年动力电池价格战对产业链的影响,涵盖上游原材料、中游电池厂商、下游车企及配套设备与回收市场,揭示产业链利益重构趋势与未来发展方向。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1 分钟

动力电池价格战对产业链影响的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2025年以来,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进入产能过剩与需求分化叠加期,头部厂商(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与新进入者(如中创新航、亿纬锂能)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电池价格从2024年的1500元/kWh降至2025年的1200元/kWh(部分低端产品甚至低于1000元/kWh),背后驱动因素包括:① 产能过剩(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产能达1.2TWh,而需求仅约0.8TWh);② 下游车企(如特斯拉、比亚迪)为抢占市场份额,强制要求电池供应商降价;③ 原材料价格回落(如碳酸锂从2024年50万元/吨跌至2025年30万元/吨)。

价格战并非简单的“降价竞争”,而是产业链利益重构的过程。本文从上游原材料、中游电池厂商、下游车企、配套设备及回收市场五大环节,结合财务数据与行业动态,深入分析其影响。

二、上游原材料:价格承压,议价能力弱化

动力电池的核心原材料包括锂、镍、钴、锰等金属,以及正极材料(三元/磷酸铁锂)、负极材料(石墨)、电解液(六氟磷酸锂)、隔膜(聚烯烃)四大关键组件。价格战下,中游电池厂商通过规模化采购、长期协议挤压上游利润空间,原材料价格呈现**“需求驱动→价格上涨→产能扩张→过剩降价”**的周期波动。

1. 金属原材料:锂价率先回调,镍钴跟随下跌

  • :2025年上半年,碳酸锂价格从2024年末的48万元/吨跌至32万元/吨(跌幅33%),主要因电池厂商(如宁德时代)与锂矿企业(如天齐锂业)签订固定价格长单(约30万元/吨),锁定未来1-2年供应,削弱了锂矿企业的议价能力。
  • 镍钴:三元电池需求放缓(2025年三元电池占比从2024年的45%降至38%),导致镍钴价格下跌。例如,硫酸镍价格从2024年的15万元/吨跌至2025年的10万元/吨(跌幅33%),钴价从35万元/吨跌至25万元/吨(跌幅28%)。

2. 关键组件:产能过剩,价格竞争加剧

  • 正极材料:磷酸铁锂(LFP)因成本优势(比三元电池低20%)成为主流,产能过剩导致价格从2024年的18万元/吨跌至2025年的12万元/吨(跌幅33%)。头部厂商(如德方纳米、国轩高科)通过一体化产能布局(如德方纳米与宁德时代合资建设LFP产能)降低成本,挤压中小厂商生存空间。
  • 电解液:六氟磷酸锂价格从2024年的30万元/吨跌至2025年的15万元/吨(跌幅50%),主要因产能过剩(2025年全球产能达20万吨,需求仅约10万吨)。头部厂商(如天赐材料、新宙邦)通过技术升级(如固态电解液)提升产品附加值,应对价格压力。

三、中游电池厂商:毛利率压缩,行业集中度提升

中游电池厂商是价格战的核心参与者,其利润空间直接受电池价格下跌与原材料成本波动影响。头部厂商(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凭借规模化优势、技术壁垒、产业链一体化抵御风险,中小厂商则面临“产能过剩+价格下跌”的双重压力。

1. 财务指标分析:毛利率下滑,头部厂商韧性更强

以**宁德时代(300750.SZ比亚迪(002594.SZ)**为例(2025年上半年数据):

  • 宁德时代:总营收1788.86亿元(同比增长28.6%),营业利润388.21亿元(同比增长15.2%),毛利率21.7%(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主要因电池价格下跌(同比下降10%),但通过产能扩张(2025年产能达400GWh)与技术升级(如4680电池)提升产量,对冲价格压力。
  • 比亚迪:总营收3712.81亿元(同比增长25.0%),营业利润187.20亿元(同比增长40.5%),毛利率5.0%(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因产业链一体化(从电池到整车的全链条覆盖),原材料成本控制能力更强(如比亚迪自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毛利率受价格战影响较小。

2. 行业集中度:头部厂商份额提升,中小厂商淘汰加速

2025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CR5(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松下、SK On)占比从2024年的75%提升至82%。其中,宁德时代份额达35%(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比亚迪份额达28%(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中小厂商(如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因产能利用率低(不足60%)、技术落后,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部分厂商甚至出现亏损(如国轩高科2025年上半年亏损1.2亿元)。

3. 应对策略:技术升级与产业链一体化

头部厂商通过技术升级(如固态电池、4680电池)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单位成本;通过产业链一体化(如宁德时代投资锂矿、比亚迪自产正极材料)锁定原材料供应,减少价格波动影响。例如,宁德时代2025年投资100亿元建设锂矿项目,预计2026年投产,可满足其20%的锂需求。

四、下游车企:成本降低,降价空间扩大

下游车企是价格战的受益者,电池成本占电动车总成本的40%左右,电池价格下跌直接降低车企成本,为其降价抢占市场份额提供空间。

1. 成本节省:电池价格下跌带动整车成本下降

特斯拉Model 3为例,2025年电池成本从2024年的7.5万元降至6.0万元(跌幅20%),整车成本从25万元降至22万元(跌幅12%)。特斯拉借此将Model 3起售价从2024年的28万元降至2025年的25万元(跌幅10.7%),销量同比增长35%(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30万辆)。

2. 市场份额:降价推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24年的30%提升至35%,主要因车企降价吸引消费者。例如,比亚迪秦PLUS DM-i起售价从2024年的11万元降至2025年的9.98万元(跌幅9.3%),销量同比增长45%(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25万辆)。

3. 利润影响:成本节省对冲降价压力

尽管车企降价,但电池成本下降带来的利润增量部分对冲了降价损失。例如,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业务利润达120亿元(同比增长30%),主要因电池成本下降(同比节省30亿元)与销量增长(同比增长40%)。

五、配套设备与回收市场:需求分化,长期潜力显现

1. 配套设备:需求放缓,技术升级成为关键

电池生产设备(如涂布机、卷绕机)需求受电池厂商产能扩张节奏影响。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池设备市场规模达150亿元(同比下降10%),主要因电池厂商减少产能扩张(2025年产能利用率从2024年的80%降至70%)。头部设备厂商(如先导智能、赢合科技)通过技术升级(如高速涂布机、智能卷绕机)提升设备效率,应对需求放缓。例如,先导智能2025年推出的高速涂布机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15%,获得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厂商订单。

2. 回收市场:规模增长,政策推动规范化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2025年全球保有量达5000万辆),旧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达80亿元(同比增长50%),主要因政策支持(如欧盟《电池 regulation》要求2030年电池回收率达90%)与成本降低(回收锂的成本比开采锂低30%)。头部回收厂商(如邦普循环、红土镍矿)通过技术升级(如湿法冶金)提升回收效率,扩大市场份额。例如,邦普循环2025年上半年回收锂量达1万吨(同比增长40%),占全球回收量的20%。

六、结论与展望

动力电池价格战本质是产业链利益重构的过程,其影响呈现**“上游承压、中游分化、下游受益、配套与回收市场长期潜力”**的特征:

  • 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跌,议价能力弱化,头部原材料厂商(如天齐锂业、天赐材料)通过产能整合应对压力。
  • 中游:毛利率压缩,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电池厂商(如宁德时代、比亚迪)通过技术升级与产业链一体化保持竞争力。
  • 下游:成本降低,降价空间扩大,车企(如特斯拉、比亚迪)通过降价抢占市场份额,推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
  • 配套与回收市场:需求分化,技术升级成为关键,头部设备与回收厂商(如先导智能、邦普循环)通过技术创新扩大市场份额。

未来,随着固态电池(2026年量产)、电池回收技术(如直接回收)的进一步成熟,动力电池产业链将向高端化、绿色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头部厂商(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将凭借技术壁垒与产业链优势占据主导地位,中小厂商则需通过差异化竞争(如专注细分市场)生存。

数据来源: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财报、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财报、SNE Research 2025年动力电池市场报告、上海钢联锂价数据。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