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上半旬 2025年中国零售贷款质量分析:整体企稳与结构分化

本报告分析2025年上半年中国零售贷款质量,涵盖不良率、逾期率、拨备覆盖率等核心指标,探讨住房贷款、消费贷款、经营贷款的结构分化及驱动因素,展望未来风险与机遇。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9 分钟

中国零售贷款质量分析报告(2025年上半年视角)

一、引言

零售贷款作为商业银行资产端的核心组成部分(占比约40%-50%),其质量直接反映居民部门信用风险水平及金融系统稳定性。2025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恢复常态化(GDP增速预计达5.2%),零售贷款质量呈现“整体企稳、结构分化”的特征。本文从核心指标表现、结构分化逻辑、驱动因素及未来展望四大维度,对当前零售贷款质量进行系统分析。

二、核心质量指标:整体企稳,边际改善

零售贷款质量的核心监测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拨备覆盖率,三者共同构成“风险暴露-风险抵御”的闭环体系。

1. 不良率:小幅回落,接近疫情前水平

据银保监会2025年二季度数据[0],全国商业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为1.18%,较2024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较2023年峰值(1.45%)下降0.27个百分点。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居民收入恢复:2025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农村居民增长7.1%,偿债能力提升;
  • 银行风险处置:2024年以来,商业银行累计处置零售不良贷款8900亿元,其中核销5200亿元,转让3700亿元,有效压降存量风险。

2. 逾期率:结构型改善,关注类贷款占比下降

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零售贷款余额的比例为0.92%,较2024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为1.65%,较2024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逾期1-30天的“潜在不良”占比从2024年的0.51%降至0.43%,反映短期信用风险有所缓解。

3. 拨备覆盖率:保持充足,风险抵御能力稳定

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零售贷款拨备覆盖率为325%,较2024年末上升18个百分点,远高于监管要求的150%。其中,国有大行(如工行、建行)拨备覆盖率超过350%,股份制银行(如招行、平安)约300%,城商行及农商行因区域差异略有分化(约280%-320%)。充足的拨备为后续风险处置提供了缓冲空间。

三、结构分化:子类表现差异显著

零售贷款可分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含信用卡)、经营贷款三大类,其质量差异源于资产属性、借款人资质及经济敏感度的不同。

1. 住房贷款:质量最优,不良率保持低位

2025年上半年,住房贷款不良率仅为0.35%,较2024年末微降0.0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主要得益于:

  • 抵押品保障:住房贷款以房产为抵押,抵押率通常低于70%,即使借款人违约,银行可通过处置抵押物覆盖风险;
  • 借款人资质:住房贷款借款人多为收入稳定的家庭(如白领、公务员),违约概率低;
  • 政策支持:2024年以来,央行多次下调房贷利率(累计下降0.35个百分点),减轻借款人还款压力。

2. 消费贷款:不良率仍较高,但呈下降趋势

消费贷款(含信用卡)不良率为1.72%,较2024年末下降0.19个百分点,但仍高于零售贷款平均水平。其中,信用卡不良率为1.85%,较2024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互联网消费贷(如蚂蚁借呗、京东金条)不良率约2.1%,较2024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
分化原因

  • 场景化消费贷(如家电、旅游)因有明确消费用途,不良率较低(约1.2%);
  • 现金贷(无明确用途)因借款人资质较差(如征信空白、收入不稳定),不良率较高(约3.5%)。

3. 经营贷款:质量改善明显,受经济恢复驱动

经营贷款(主要面向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不良率为1.56%,较2024年末下降0.23个百分点。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经济恢复:2025年上半年,小微企业营收同比增长8.1%,利润同比增长10.3%,偿债能力提升;
  • 政策支持:央行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达2.3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贴息0.5%)等政策,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 银行创新:商业银行推出“经营贷+保险”模式(如人保财险的“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转移部分风险。

四、驱动因素:经济恢复与风险管理双轮驱动

1. 宏观经济:居民收入增长是核心支撑

2025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农村居民增长7.1%,较2024年分别提高1.1和1.3个百分点。收入增长带动居民偿债能力提升,零售贷款违约率下降。

2. 政策调控:稳信用与防风险并重

  • 信贷政策:央行通过“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如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消费信贷支持计划”(如支持汽车、家电消费)等,引导资金流向优质零售客户;
  • 监管政策:银保监会加强对零售贷款的“穿透式监管”(如禁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股市),防范信用风险扩散;
  • 风险处置政策:财政部、央行联合推出“零售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扩大至全国),允许银行将零售不良贷款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如信达、华融),加快风险处置速度。

3. 银行风险管理:科技赋能精准授信

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零售贷款风险管理能力:

  • 客户画像:通过分析客户的收入、消费、征信、社交等数据,构建精准的信用评分模型(如工行的“融e借”评分模型、招行的“闪电贷”评分模型);
  • 实时监控:通过“智能预警系统”(如平安银行的“零售风险预警平台”),实时监控客户的还款行为(如逾期、挂失、异地消费),提前识别风险;
  • 催收优化:通过“智能催收机器人”(如阿里的“催收宝”),提高催收效率,降低催收成本。

五、未来展望:质量将持续改善,但需关注潜在风险

1. 有利因素

  • 经济恢复:2025年下半年,随着稳增长政策(如基建投资、促消费)的持续发力,GDP增速预计达5.3%,居民收入将继续增长,零售贷款质量将持续改善;
  • 政策支持: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零售贷款投放;
  • 科技进步:商业银行将进一步加强“数字金融”建设(如区块链、物联网),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2. 潜在风险

  • 部分群体债务压力:年轻人(1995-2010年出生)的“超前消费”现象仍较严重,信用卡逾期率较高(约2.5%);小微企业主的经营贷款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若经济增速低于预期,可能导致不良率上升;
  • 政策调整风险:若央行加息(应对通胀),将增加借款人还款压力,可能导致零售贷款违约率上升;
  • 外部冲击风险:若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如美国经济衰退),可能影响中国出口企业的营收,进而影响居民收入和零售贷款质量。

六、结论

2025年上半年,中国零售贷款质量呈现“整体企稳、结构分化”的特征,核心指标(不良率、逾期率、拨备覆盖率)均有所改善。这一结果主要得益于宏观经济恢复、政策支持及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未来,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和政策调控的精准发力,零售贷款质量将持续改善,但需关注部分群体的债务压力及外部冲击风险。

商业银行应继续加强“科技赋能”,提升精准授信能力,优化零售贷款结构(如增加场景化消费贷、优质经营贷的投放),防范潜在风险,推动零售贷款业务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