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中国低空管理空域开放政策推进、市场规模增长预期及企业布局,探讨技术与监管挑战,展望2025年低空经济发展前景。
低空管理空域开放是中国民用航空业“十四五”规划的核心任务之一,政策推进呈现“自上而下、分步实施”的特征。2021年印发的《“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优化低空空域管理,提升低空飞行服务能力”,将低空开放纳入国家战略层面。2022年,民航局发布《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协同高效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包括完成100个以上低空飞行服务站的布局、实现低空飞行计划在线审批率达到80%以上等具体目标。
从政策落地进度看,2023-2024年是试点深化期,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如湖南、江西、四川等省份),重点探索“分类管理、动态调整”的空域使用模式。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政策重心将转向“全面推广”:一方面,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如“空域灵活使用”“跨部门协同审批”)将向全国复制;另一方面,《通用航空法》修订工作有望完成,为低空开放提供更完善的法律框架。预计2025年底,全国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覆盖率将达到70%以上,基本满足通用航空、无人机等低空业态的发展需求。
低空开放带动的市场规模主要涵盖通用航空运营(如短途运输、低空旅游)、无人机应用(如物流、巡检)、低空航空器制造(如小型飞机、无人机)三大领域。根据中国通航协会的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
细分领域中,无人机物流是增长最快的板块。随着京东、顺丰等企业在低空物流试点的推进(如深圳、杭州的无人机配送场景),2025年无人机物流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亿元,占低空经济的2%。低空旅游则受益于消费升级,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主要集中在西南(如云南、四川)、东南(如福建、浙江)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通用航空运营(如短途客运、医疗救援)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元,占比约5.3%,其中医疗救援业务因政策支持(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要求“提升航空医疗救援能力”)增长迅速。
低空开放吸引了传统航空企业、无人机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布局。传统航空企业如中国国航、东方航空通过成立通航子公司(如国航通航、东航通航)进入通用航空运营领域,重点发展短途运输和医疗救援业务。无人机企业如大疆、亿航则聚焦低空物流和载人无人机领域,大疆的“经纬”系列无人机已在物流、巡检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亿航的EH216载人无人机在广州、深圳开展了试点运营。互联网企业如京东、美团通过投资无人机企业(如京东物流投资的“京鸿”无人机)布局低空物流,试图构建“最后一公里”的低空配送网络。
从竞争格局看,无人机领域呈现“头部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参与”的格局,大疆占据无人机市场份额的70%以上,亿航、极飞等企业在细分领域(如载人无人机、农业无人机)占据优势。通用航空运营领域则由传统航空企业主导,国航通航、东航通航占据市场份额的40%以上,民营通航企业(如华夏通航、南山通航)则聚焦低空旅游等细分市场。
尽管低空开放进度符合预期,但仍面临技术瓶颈和监管难点的制约。技术方面,低空通信、导航、监视(CNS)能力不足是主要问题,现有民航CNS系统主要覆盖高空领域,低空区域的信号覆盖不足,导致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此外,无人机自主飞行技术(如避障、编队飞行)仍需提升,制约了无人机物流的规模化应用。
监管方面,空域管理体制是核心难点。目前,中国空域由军民航联合管理,低空空域的使用需要经过军民航双重审批,流程复杂、效率低下。此外,飞行安全标准不完善,如无人机的飞行规则、载人无人机的适航标准等仍在制定中,导致部分低空业态(如载人无人机)无法实现商业化运营。
预计2025年,这些挑战将逐步得到缓解:技术方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覆盖(2020年完成)将提升低空导航能力,5G通信技术的普及将改善低空通信质量;监管方面,《通用航空法》修订完成后,将明确低空空域的管理权限和审批流程,提高空域使用效率。
总体来看,2025年中国低空管理空域开放进度将达到“十四五”规划的预期目标,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市场规模加速释放,企业布局多元化。尽管面临技术与监管挑战,但随着技术进步和监管完善,这些挑战将逐步得到解决。未来,低空经济将成为中国民用航空业的重要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民航局、中国通航协会、艾瑞咨询等权威机构的公开资料。)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