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详细分析HJT电池成本下降的四大路径:硅片变薄、非硅材料替代、设备国产化与生产效率提升,预测2027年成本将降至0.55元/瓦,与TOPCon持平。
HJT(异质结)电池作为下一代高效光伏技术的核心路线,其成本竞争力是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2025年以来,随着技术迭代与产业链成熟,HJT电池的成本下降路径逐渐清晰,主要围绕硅片变薄、非硅材料替代、设备国产化、生产效率提升四大核心维度展开,各环节均呈现明确的技术路线与可量化的成本优化空间。本文基于行业常规数据(如硅片占比、银浆用量等)及企业公开进展,对HJT电池成本下降路径进行系统分析。
根据光伏行业常规数据,2025年HJT电池的成本结构大致为:硅片(45%-50%)、非硅材料(靶材15%-20%、银浆10%-15%)、设备折旧(10%-15%)、其他(5%-10%)。其中,硅片与非硅材料是成本占比最高的两大板块,也是成本下降的核心突破口。
硅片是HJT电池的第一大成本项,占比约45%。与PERC(常规铝背场)、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相比,HJT的**低温工艺(<200℃)**允许硅片厚度进一步减薄——传统PERC硅片厚度约180μm,而HJT硅片可降至150μm以下,每变薄10μm,硅片成本约下降5%(按硅料价格200元/公斤计算)。
行业进展:2025年,隆基绿能的HJT硅片厚度已降至160μm,晶科能源降至155μm,爱康科技则实现150μm硅片的批量应用。企业目标普遍指向2026年140μm、2027年130μm的厚度,预计硅片成本可从2025年的0.36元/瓦(160μm)降至2027年的0.30元/瓦(130μm),降幅约17%。
风险与应对:硅片变薄可能导致碎片率上升(如150μm硅片碎片率较180μm高2%-3%),但企业通过金刚线切割技术优化(如更细的线径、更高的切割速度)与硅片强度增强工艺(如边缘抛光、应力释放),已将碎片率控制在5%以内(行业可接受水平)。
非硅材料占HJT电池成本的30%-35%,其中靶材(ITO/IZO)与银浆是关键优化点。
HJT电池采用磁控溅射工艺制备透明导电膜(TCO),传统ITO靶材依赖进口(如日本住友、美国霍尼韦尔),利用率仅20%-30%,成本占比约15%。2025年,国内企业(如阿石创、隆华科技、江丰电子)的ITO靶材已实现量产,国产化率从2024年的30%提升至50%以上,价格较进口产品低20%-30%(进口靶材约8000元/公斤,国产约6000元/公斤)。
同时,旋转靶材与多靶共溅射技术的应用,将靶材利用率从30%提升至45%以上(如隆华科技的旋转靶材利用率达48%)。预计2026年,靶材成本可从2025年的0.12元/瓦降至0.08元/瓦,降幅约33%。
HJT电池的银浆用量远高于PERC(约120mg/片 vs 80mg/片),成本占比约10%。铜电镀技术是银浆的核心替代方案——铜的价格(约70元/公斤)仅为银(约5000元/公斤)的1.4%,且铜电镀可实现“无银化”(或仅用少量银作为种子层)。
行业进展:2025年,爱康科技的HJT电池已批量应用铜电镀技术,银浆用量从120mg/片降至30mg/片,银浆成本下降约75%(从0.08元/瓦降至0.02元/瓦);晶科能源的铜电镀生产线也于2025年下半年投产,目标是2026年实现100%铜电镀替代。预计2027年,银浆成本可降至0.01元/瓦以下,基本消除银浆对成本的影响。
HJT设备(如清洗制绒机、PECVD、磁控溅射机、激光开槽机)的折旧成本占比约10%-15%。2024年以前,HJT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如日本真空、德国Manz),一条5GW生产线的设备成本约15亿元(PERC仅8亿元)。2025年,国内设备企业(如捷佳伟创、迈为股份、金辰股份)的HJT设备已实现量产,国产化率从2024年的40%提升至60%以上,价格较进口设备低30%-40%(如磁控溅射机从3000万元/台降至2000万元/台)。
同时,设备产能效率的提升进一步降低了单位产能成本。例如,迈为股份的PECVD设备产能从2024年的100片/小时提升至2025年的150片/小时,单位产能设备成本下降约33%(从30万元/GW降至20万元/GW)。预计2026年,HJT设备成本可从2025年的0.15元/瓦降至0.10元/瓦,降幅约33%。
生产效率(良率、产能利用率)是影响可变成本的关键因素。2024年,HJT电池的良率约85%,产能利用率约70%;2025年,随着工艺优化(如界面钝化技术、激光开槽精度提升),良率已提升至90%以上(隆基绿能达92%,晶科能源达91%),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迈为股份的生产线达88%)。
成本影响:良率每提升1%,成本下降约1%-2%(如良率从85%提升至90%,成本下降约5%-10%);产能利用率每提升10%,单位固定成本下降约10%(如产能利用率从70%提升至80%,设备折旧成本从0.15元/瓦降至0.13元/瓦)。预计2026年,良率可提升至93%,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0%,生产效率带来的成本下降约8%-10%。
基于上述路径,2025-2027年HJT电池的成本将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见表1):
| 年份 | 硅片成本(元/瓦) | 靶材成本(元/瓦) | 银浆成本(元/瓦) | 设备折旧(元/瓦) | 其他成本(元/瓦) | 总成本(元/瓦) |
|---|---|---|---|---|---|---|
| 2025 | 0.36 | 0.12 | 0.08 | 0.15 | 0.09 | 0.80 |
| 2026 | 0.32 | 0.09 | 0.03 | 0.12 | 0.08 | 0.64 |
| 2027 | 0.30 | 0.07 | 0.01 | 0.10 | 0.07 | 0.55 |
尽管HJT电池的成本下降路径清晰,但仍需应对以下风险:
HJT电池的成本下降路径清晰且可执行,核心逻辑是通过硅片变薄降低原材料成本、非硅材料替代降低关键辅料成本、设备国产化降低固定成本、生产效率提升降低可变成本。2025年以来,隆基、晶科、爱康等企业的进展已验证了各环节的可行性,预计2027年HJT电池成本将降至0.55元/瓦以下,与TOPCon(约0.60元/瓦)基本持平,成为光伏行业的主流技术路线之一。
未来,HJT电池的成本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有望在2030年实现0.40元/瓦的目标,推动光伏行业进入“高效低成本”的新阶段。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