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生猪周期位置分析报告
一、引言
生猪周期是农业领域典型的“蛛网模型”案例,其核心逻辑为:生猪价格波动→养殖户利润变化→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整→生猪出栏量变化→价格反向波动。周期长度通常为3-4年,分为“上行期(价格上涨)→峰值→下行期(价格下跌)→谷底”四个阶段。2025年10月处于后疫情时代与消费旺季叠加期,需从**供给端(能繁母猪、出栏量)、需求端(消费季节性、宏观经济)、政策端(调控措施)**三大维度判断周期位置。
二、供给端:能繁母猪存栏量与出栏量的滞后效应
能繁母猪是生猪供给的“源头”,其存栏量变化滞后于价格约6-8个月(能繁母猪怀孕114天,仔猪育成需6-7个月,合计约10-12个月)。根据农业农村部2024年数据,2024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低于4100万头(行业均衡水平),主要因2023年下半年生猪价格跌至12元/公斤以下(养殖成本约14元/公斤),养殖户亏损导致产能淘汰。
滞后效应传导至2025年:2024年上半年减少的能繁母猪,对应2025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收缩(约减少5%-8%)。2025年10月处于“出栏量收缩→价格上涨”的传导后期,供给端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支撑价格上行。
三、需求端:季节性旺季与宏观经济恢复的叠加
猪肉消费具有显著季节性特征,每年9-次年2月为传统旺季(中秋、国庆、春节等节日带动家庭消费,冬季火锅需求增加)。2025年10月正处于旺季初期,需求将逐步释放:
- 家庭消费:中秋、国庆假期推动猪肉采购量增加,预计环比9月增长10%-15%;
- 餐饮消费:冬季火锅、烧烤等餐饮场景复苏,猪肉需求弹性提升;
- 宏观经济:2025年国内GDP增速预计回升至5.5%左右(券商API数据[0]),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带动消费升级,猪肉作为“刚需品”,需求韧性增强。
需求端的扩张将强化供给收缩的价格效应,推动周期进入“上行期中期”。
四、价格走势:2025年以来的上涨趋势与当前位置
根据卓创资讯2025年1-9月数据(网络搜索[1]),生猪价格呈现“稳步上涨+短期波动”特征:
- 1-5月:价格从14元/公斤涨至20元/公斤(涨幅42.8%),主要因出栏量收缩;
- 6-8月:受夏季消费淡季(猪肉需求减少)和储备肉投放(短期增加供给)影响,价格回落至18元/公斤;
- 9月以来:随着旺季来临,价格回升至19.5元/公斤,且呈现“量缩价涨”的紧平衡状态。
2025年10月,生猪价格处于19-21元/公斤区间(行业盈利线以上),养殖户利润修复(每头盈利约300-500元),但未出现“过度盈利”(历史峰值约25元/公斤),说明周期仍处于上行期中期,尚未进入“泡沫阶段”。
五、政策端:调控措施的“稳价”作用
国家对生猪市场的调控以“稳定供给、防止价格大幅波动”为目标,主要工具包括储备肉投放/收储、养殖补贴、产能调控:
- 储备肉投放:2025年6-8月,国家累计投放储备肉15万吨(网络搜索[2]),缓解了夏季需求淡季的价格下跌压力;
- 养殖补贴:2025年继续实施“能繁母猪补贴”(每头100元),鼓励养殖户保持合理产能,避免“过度淘汰”;
- 产能调控:农业农村部2025年提出“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4100万头左右”的目标(券商API数据[0]),通过监测预警引导养殖户调整产能。
**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使得周期波动幅度收窄,2025年10月的价格上涨更趋“温和”,周期位置更接近“上行期中期”而非“峰值”。
六、结论:2025年10月生猪周期处于“上行期中期”
综合以上分析,2025年10月生猪周期的核心特征为:
- 供给端:能繁母猪存栏量低于均衡水平,出栏量收缩支撑价格;
- 需求端:季节性旺季来临,需求扩张强化价格效应;
- 价格走势:处于盈利区间但未过度上涨,养殖户利润修复;
- 政策端:调控措施稳定供给,避免价格大幅波动。
判断:2025年10月生猪周期处于上行期中期,后续价格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预计10-12月价格区间20-23元/公斤),直至2026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恢复至均衡水平后)进入“峰值阶段”。
七、风险提示
- 供给风险:若2025年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超预期恢复(如养殖户过度补栏),可能导致2026年出栏量增加,价格提前回落;
- 需求风险:若宏观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如消费疲软),可能削弱旺季需求的价格支撑;
- 疫情风险:非洲猪瘟等疫情爆发可能导致出栏量骤减,价格大幅上涨(黑天鹅事件)。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网络搜索[1][2],均为2025年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