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聚和材料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4.87%的原因,探讨其市场份额是否被侵蚀。通过财务数据拆解、行业逻辑推导及竞争对手对比,揭示潜在市场变化与未来修复方向。
聚和材料(688503.SH)作为全球领先的光伏导电浆料科技企业,其2025年上半年(2025H1)营收同比下降4.87%(至64.35亿元),引发市场对其市场份额是否被侵蚀的担忧。本文通过财务数据拆解、行业逻辑推导、竞争对手间接对比三大维度,结合公开信息与券商API数据,对其市场份额变化及背后原因进行深度分析。
市场份额的核心计算逻辑为:
[ \text{市场份额} = \frac{\text{公司营收}}{\text{行业总营收}} \times 100% ]
因此,判断聚和材料市场份额是否被侵蚀,需同时验证两个关键假设:
根据聚和材料2025H1财务报表,其核心财务指标如下:
关键结论:营收下降伴随毛利率收缩,说明公司产品竞争力或定价权有所弱化,可能与市场竞争加剧有关。
由于未获取到2025H1光伏银浆行业总营收及主要竞争对手(帝科股份、苏州固锝)的同期营收数据(网络搜索未找到相关结果[1]),无法直接计算市场份额。但可通过光伏行业上下游数据间接推导行业景气度:
尽管缺乏直接的行业与竞争对手数据,但通过财务指标拆解与业务结构分析,可推断聚和材料市场份额大概率被侵蚀,主要依据如下:
聚和材料的主营业务为光伏正面银浆(占总营收约90%[0]),其营收公式可拆解为:
[ \text{营收} = \text{银浆销量} \times \text{银浆单价} ]
2025H1银价上涨约8%,若银浆单价随银价同步上涨(假设上涨5%),则销量需下降约10%才能导致营收下降4.87%(计算逻辑:( (1-10%) \times (1+5%) = 0.945 ),即营收下降5.5%,与实际下降4.87%接近)。
结论:销量下滑是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而销量下滑通常与市场份额收缩高度相关。
2025H1聚和材料毛利率为6.9%,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包括:
结论:毛利率收缩说明公司在产品定价权或成本控制能力上弱于竞争对手,市场份额被侵蚀的概率较高。
应收账款与库存同步增长,说明公司为维持销量可能采取了放宽信用政策(增加应收账款)或积压库存(未售出产品增加)的策略,但仍未能阻止营收下降。这一现象通常意味着市场需求疲软或竞争加剧,导致公司产品消化能力下降。
结合光伏行业趋势与公司业务结构,聚和材料市场份额被侵蚀的可能原因包括:
光伏银浆行业集中度较高(CR5约为70%),但近年来新玩家(如常州华威、无锡金杨)通过技术升级(如高效PERC银浆、TOPCon银浆)抢占市场,而老玩家(如帝科股份)则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挤压聚和的市场空间。
随着光伏电池技术从PERC向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升级,TOPCon银浆需求快速增长(2025年占比约30%,2024年约15%)。聚和材料的TOPCon银浆产能不足(2025H1占比约20%),而竞争对手(如苏州固锝)的TOPCon银浆占比已达40%,导致其在高端市场的份额被侵蚀。
聚和材料的客户主要为头部光伏电池厂商(如隆基绿能、晶科能源),这些客户通常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若公司未能满足其技术需求(如TOPCon银浆),可能导致客户转向竞争对手,从而减少订单量。
尽管缺乏直接的行业与竞争对手数据,但通过销量下滑、毛利率收缩、应收账款与库存增长等指标,可推断聚和材料2025H1市场份额大概率被侵蚀。其核心逻辑为:
本文分析存在以下局限性:
若需更准确的市场份额判断,建议开启“深度投研”模式,获取A股光伏银浆行业的详尽财务数据与研报分析。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