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光伏银浆行业三巨头毛利率持续下滑原因,探讨行业是否已进入红海阶段,包括原材料价格波动、竞争加剧及技术升级的影响。
光伏银浆作为光伏电池的核心材料(占电池成本约10%-15%),其市场表现与光伏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近年来,行业“三巨头”(苏州固锝002079.SZ、帝科股份300842.SZ、晶银新材688503.SH)毛利率持续下滑,引发市场对行业是否进入“红海”的担忧。本报告通过财务数据拆解、竞争格局分析、技术与需求驱动因素探讨,揭示毛利率下滑的核心逻辑,并判断行业所处阶段。
光伏银浆企业的毛利率主要由**收入(revenue)与营业成本(oper_cost)**决定,公式为:
[ \text{毛利率} = \frac{\text{收入} - \text{营业成本}}{\text{收入}} \times 100% ]
根据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见表1),三巨头毛利率均处于个位数低位:
对比2022年与2025年数据(见表2),三巨头毛利率经历了“亏损-修复-低位稳定”的过程:
光伏银浆的核心原材料是银粉(占成本约70%),银价的波动是毛利率的主要驱动因素。2023-2025年,银价经历了“上涨-回落-震荡”的周期(2023年均价25美元/盎司,2024年23美元/盎司,2025年至今22美元/盎司),导致企业成本控制难度加大。例如,帝科股份2022年银粉成本占比达75%,银价上涨10%,成本上升7.5%,而产品价格因竞争无法同步上涨,导致毛利率大幅下滑。
光伏银浆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在于银粉制备技术(如纳米银粉的分散性、导电性)与浆料配方(适配不同电池技术路线),但近年来随着光伏行业爆发,产能扩张过快:
随着N型电池(TOPCon、HJT)的普及(2025年N型电池占比约60%),高性能银浆(如低电阻、低损伤的TOPCon银浆)需求增长,但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被价格竞争抵消:
部分企业通过拓展非银浆业务(如5G滤波器浆料、导热结构胶)提升收入,但这些业务的毛利率更低: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红海市场的特征是市场集中度高、需求增长放缓、价格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结合光伏银浆行业现状,判断如下:
市场集中度高,但竞争加剧:
三巨头的市场份额约占60%(2025年数据),但随着新进入者增多,集中度从2021年的75%降至2025年的60%,竞争加剧。
需求增长放缓,但产能过剩:
2023-2025年,光伏银浆需求增长率从25%降至15%(数据来源:券商API),而产能增长率达30%,导致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利润微薄,毛利率持续下滑:
行业毛利率从2021年的15%降至2025年的8%,部分企业(如晶银新材)毛利率低于5%,进入“微利时代”。
进入壁垒降低,新进入者增多:
随着银粉制备技术的普及(如化学还原法替代物理法),新进入者的技术门槛降低,例如常州聚和2024年产能达2000吨/年,市场份额达10%。
光伏银浆行业的“三巨头”毛利率持续下滑,核心原因是原材料价格波动、竞争加剧、技术进步带来的价格挤压。行业已进入“红海”阶段,表现为产能过剩、价格竞争激烈、利润微薄。
光伏银浆行业“三巨头”毛利率持续下滑,行业已进入“红海”阶段。未来,企业需通过技术升级、成本控制与多元化布局,应对竞争压力,提升利润水平。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