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低空经济起降点建设进度与投资趋势分析

深度解析中国低空经济基础设施(起降点)建设进度,涵盖政策驱动、区域布局、市场需求及投资动态,揭示2025年最新进展与未来智能型起降点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1 分钟

中国低空经济基础设施(起降点)建设进度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低空经济作为“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核心基础设施——通用航空起降点(含无人机起降场、直升机坪、临时起降点等) 的建设进度,直接决定了低空物流、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等细分领域的商业化落地速度。本文基于政策驱动、区域布局、市场需求、投资动态及技术挑战五大维度,系统分析2025年以来中国低空起降点建设的最新进展及未来趋势。

二、政策驱动:从“规划目标”到“落地细则”的加速推进

1. 顶层设计明确量化目标

2024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低空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建成500个以上通用航空固定起降点(含A类、B类通用机场及无人机专用起降场),覆盖主要城市群、物流枢纽及应急救援重点区域。” 截至2025年6月,据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统计,全国已建成327个固定起降点,完成规划目标的65.4%,其中无人机专用起降场占比约35%(115个),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地区。

2. 地方政策密集落地

2025年以来,23个省份出台了低空经济实施方案,其中17个省份明确了起降点建设的具体指标。例如:

  • 广东省:《广东省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建成200个以上起降点”,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68个,完成率34%;
  • 浙江省:《浙江省低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方案》要求“2025年底前在杭州、宁波、温州建成50个无人机物流起降点”,目前已建成32个,完成率64%;
  • 四川省:针对应急救援需求,2025年计划建成40个直升机临时起降点,覆盖川西北高原及地震高发区,截至8月已完成28个。

三、区域布局:“核心城市群+特色场景”的差异化推进

1. 核心城市群:物流与通航需求主导

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贡献了全国60%以上的起降点建设量,其核心逻辑是低空物流的商业化需求。例如:

  • 长三角: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周边建成12个无人机物流起降点,服务于京东、顺丰的同城配送(如上海至苏州的无人机快递,时效从24小时缩短至2小时);
  • 珠三角:深圳宝安机场与大疆合作建设**“无人机起降点集群”**,涵盖10个固定点及5个临时点,用于无人机研发测试及商业运营;
  • 京津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周边规划了8个通用航空起降点,主要服务于公务机、医疗救援(如北京至天津的直升机急救,时间从1.5小时缩短至30分钟)。

2. 特色场景:应急与农业需求驱动

中西部地区及农村区域的起降点建设以应急救援、农业植保为核心。例如:

  • 河南省:针对洪涝灾害频发问题,2025年建成30个直升机临时起降点,分布在淮河、黄河沿岸,用于救援物资投放及人员转移;
  • 黑龙江省:为支持农业无人机植保,2025年在三江平原建成25个无人机起降场,覆盖1000万亩耕地,提高植保效率3倍以上;
  • 云南省:针对山地救援需求,2025年在滇西高原建成18个直升机起降点,服务于登山、地震救援。

四、市场需求:多领域融合的增长引擎

1. 低空物流:电商与快递企业的刚性需求

2025年上半年,全国无人机物流订单量同比增长72%(据易观分析),其中京东、顺丰、圆通等企业的无人机配送网络已覆盖200多个城市。为支撑这一需求,企业纷纷参与起降点建设:

  • 京东:2025年计划投资15亿元,在全国建设100个无人机起降点,重点布局长三角、珠三角;
  • 顺丰:与深圳政府合作,建设**“顺丰低空物流枢纽”**,包含20个起降点及配套分拣中心,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
  • 圆通:在杭州建成首个无人机自动起降点,实现“货机-无人机”无缝衔接,配送时效提升40%。

2. 通用航空:公务与医疗救援的潜力释放

2025年上半年,通用航空飞行小时数同比增长18%(CAAC数据),其中公务机、医疗救援占比约25%。起降点的建设直接推动了通用航空的商业化:

  • 公务机:上海虹桥、北京大兴等机场的通用航空起降点数量同比增加30%,服务于跨国企业高管出行;
  • 医疗救援:全国已建成89个医疗专用起降点(截至2025年6月),覆盖31个省份,直升机急救响应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如广州至佛山的急救,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25分钟)。

五、投资动态:国企主导、民企参与的多元化格局

1. 投资规模: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45%

据中国通用航空协会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低空起降点建设投资总额达87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

  • 国企:占比约60%(52亿元),主要由地方城投公司、航空工业集团等主导(如上海城投投资20亿元建设虹桥周边起降点);
  • 民企:占比约30%(26亿元),以京东、顺丰、大疆等企业为主(如大疆投资10亿元建设深圳无人机起降点集群);
  • 外资:占比约10%(8.7亿元),主要来自空客、波音等企业(如空客与天津合作建设通用航空起降点,用于公务机运营)。

2. 投资模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PPP模式

多数地区采用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模式建设起降点,例如:

  • 杭州:政府提供土地及空域支持,京东负责投资建设及运营,收益来自物流配送费及广告收入;
  • 深圳:政府补贴30%的建设成本,大疆负责技术支持及运营,收益来自无人机测试服务及数据服务;
  • 成都:政府与航空工业集团合作,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包含10个起降点,收益来自园区租金及通航服务。

六、技术挑战:从“硬件建设”到“智能运营”的升级

1. 核心技术瓶颈

尽管起降点建设进度加快,但仍面临以下技术挑战:

  • 空域管理:低空领域的“低慢小”航空器(无人机、直升机)调度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导致部分起降点“建成难用”;
  • 智能配套:多数起降点仍采用传统的人工调度模式,缺乏自动引导、实时监控、智能充电等功能,制约了运营效率;
  • 标准规范:起降点的建设标准(如跑道长度、净空要求)、运营标准(如无人机起降流程)尚未统一,导致不同地区的起降点无法互联互通。

2. 技术升级方向

为解决上述问题,企业及科研机构正在加速研发:

  • 智能调度系统:如中国民航大学研发的“低空航空器动态监控系统”,可实现1000架次/小时的无人机调度,已在深圳、杭州试点;
  • 自动起降技术:大疆推出的“无人机自动起降平台”,可实现“一键起飞、自动降落”,已应用于京东的物流起降点;
  • 标准规范制定:CAAC正在制定《通用航空起降点建设标准》《无人机起降场运营规范》等文件,预计2025年底出台。

七、未来趋势: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

1. 建设重点转向“智能型起降点”

未来,起降点建设将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重点建设智能型起降点(具备自动调度、实时监控、智能充电等功能)。例如:

  • 上海:计划2026年建成50个智能起降点,覆盖主要物流园区;
  • 深圳:计划2027年建成30个“无人化起降点”,实现“无人值守、自动运营”。

2. 场景融合:从“单一功能”到“多场景叠加”

起降点将从“单一功能”(如物流、通航)转向“多场景叠加”(如物流+应急+农业),例如:

  • 郑州:建设“综合起降点”,既服务于无人机物流,也用于应急救援及农业植保;
  • 武汉:建设“城市低空枢纽”,包含10个起降点,服务于公务机、无人机物流、医疗救援等多个场景。

3. 国际化合作:借鉴国际经验

中国将加强与美国、欧洲的合作,借鉴其通用航空起降点的建设经验,例如:

  • 美国:通用航空起降点数量达1.9万个,其中80%为“私人所有、公共使用”模式,可借鉴其市场化运营经验;
  • 欧洲:欧盟推出“Single European Sky”计划,实现欧洲空域的统一调度,可借鉴其空域管理经验。

八、结论

2025年以来,中国低空经济基础设施(起降点)建设进度显著加快,已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的65%,区域布局呈现“核心城市群+特色场景”的差异化特征,市场需求驱动(低空物流、通用航空)及多元化投资模式(PPP)是主要动力。尽管面临空域管理、智能配套等技术挑战,但随着技术升级及标准规范的出台,未来起降点建设将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成为低空经济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支撑。

对于投资者而言,智能型起降点建设、低空物流运营、通用航空服务等领域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建议关注京东、顺丰、大疆等企业的相关布局,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区域的投资机会。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