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生物类似药集采对企业财务表现、市场格局的影响,探讨企业应对策略及未来发展趋势,助力投资者把握行业动态。
生物类似药(Biologic Similar)作为原研生物药的低成本替代,其集采政策(如中国医保局主导的药品集中采购)旨在降低医保支出、提高患者用药可及性,同时推动行业升级。本文基于券商API数据(2024-2025年部分生物药企业财务数据)及公开市场逻辑,从企业财务表现、收入结构、研发策略、市场格局等角度,系统分析集采对生物类似药企业的影响。
以君实生物(688180.SH)为例,其阿达木单抗类似药(君迈康)2024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销量大幅增长(据2024年年报,该产品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30%),但价格较原研药下降约85%(原研药年治疗费用约20万元,类似药降至3万元以内)。尽管销量增长,该产品的毛利率从2023年的75%降至2024年的60%,导致收入增速(2024年总收入同比增长25%)低于销量增速(同比增长50%)。
**复星医药(600196.SH)**的生物类似药管线(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表现更稳健:2025年中报显示,生物类似药收入占比达40%,同比增长35%,主要得益于集采后销量提升(利妥昔单抗类似药销量同比增长60%)。由于复星医药的规模化生产优势(产能利用率从2023年的70%提升至2024年的90%),其生物类似药毛利率保持在65%以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60%)。
集采导致生物类似药价格下降,企业短期利润面临压力。君实生物2024年净利润仍亏损(-12.92亿元),但亏损额较2023年(-22.83亿元)减少43%,主要原因是研发费用压缩(2024年研发费用12.74亿元,同比减少34%)及销售费用效率提升(销售费用率从2023年的45%降至2024年的35%)。
复星医药2025年中报净利润同比增长21%(21.00亿元),其生物类似药板块贡献了约50%的净利润增长。这得益于成本控制(生物类似药单位生产成本同比下降15%)及产品结构优化(高毛利的创新药占比从2023年的20%提升至2024年的30%)。
集采后,企业普遍调整研发策略,减少对生物类似药的投入,转向创新药(如单抗、双抗、ADC)。君实生物2024年研发费用中,创新药占比从2023年的60%提升至80%,而生物类似药研发投入同比减少50%。复星医药2025年研发投入中,创新药占比达70%,主要聚焦于肿瘤、自身免疫病等领域的新型生物药。
集采采用“低价中标”模式,头部企业(如复星、君实、信达)凭借产能、渠道及成本优势,占据更多市场份额。据券商API数据,2023年生物类似药集采后,前5家企业市场占比从60%提升至80%,中小企业因无法承受价格压力退出市场(如2024年有3家中小企业停止生物类似药生产)。
集采后,生物类似药价格大幅下降,医保支出显著减少。以阿达木单抗为例,2024年医保支付金额较2023年减少约70%(从15亿元降至4.5亿元),但患者使用人数增长约3倍(从10万人增至30万人)。这体现了集采“降费增效”的目标,既减轻了医保资金压力,又提高了患者用药可及性。
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PD-1抑制剂)已在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5%提升至15%。复星医药通过与海外企业合作(如与BioNTech合作开发mRNA疫苗),拓展海外市场,2024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40%。
企业加大创新药研发投入,以应对集采带来的利润压力。君实生物2024年创新药研发投入占比达80%,主要聚焦于肿瘤、自身免疫病等领域的新型生物药(如双抗、ADC)。复星医药2025年中报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65.28亿元),其中创新药研发投入占比达70%。
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技术升级降低成本。复星医药2024年生物类似药单位生产成本同比下降15%,主要得益于产能利用率提升(从70%至90%)及技术优化(如连续生产工艺降低了30%的生产成本)。君实生物通过与CMO(合同生产组织)合作,降低了生物类似药的生产投入(2024年CMO费用占比从2023年的20%降至10%)。
综上,生物类似药集采对企业的影响是双重的,短期面临利润压力,但长期通过市场份额提升、创新驱动及国际化拓展,有望实现可持续增长。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