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2025-2026年光伏玻璃供需改善路径:全球光伏装机量增长20%、双玻组件渗透率提升至70%,叠加产能扩张放缓及原材料成本下降,供需关系将于2026年下半年显著改善。
光伏玻璃作为光伏组件的核心原材料(占组件成本约15%-20%),其供需关系直接受光伏行业景气度影响。2024年以来,全球光伏玻璃市场呈现“供过于求”格局,价格持续下行(如2024年超白光伏压花玻璃价格较2023年下跌约30%),主要因产能扩张过快与需求增长阶段性滞后。本文从需求驱动、供给调整、原材料影响、政策催化四大维度,分析光伏玻璃供需关系的改善路径及时间点。
光伏玻璃的需求核心来自光伏组件,而组件需求又取决于全球光伏装机量及双玻组件渗透率的提升。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25年报告,全球光伏装机量2024年达350GW,2025年预计增长至420GW(同比+20%),2026年将进一步提升至500GW(同比+19%)。中国作为光伏第一大市场,2024年装机量180GW,2025年预计达220GW(同比+22%),占全球的52%。装机量的高增长直接拉动光伏玻璃需求:每GW光伏组件需约800-1000吨光伏玻璃(单玻组件约800吨,双玻组件约1000吨),2025年全球光伏玻璃需求将达约336万吨(420GW×800吨/GW),较2024年的280万吨增长20%。
双玻组件(前后均用玻璃)较单玻组件(前玻璃后背板)具有更高的耐候性、抗PID效应(电势诱导衰减)及更长寿命(25年 vs 20年),近年来渗透率持续提升。2023年全球双玻组件渗透率约55%,2024年升至62%,2025年预计达70%。双玻组件的普及显著增加了光伏玻璃的单位需求:单玻组件需1.6㎡玻璃/GW,双玻组件需2.2㎡玻璃/GW,渗透率每提升10个百分点,将额外增加约15%的光伏玻璃需求。
2025-2026年,全球光伏玻璃需求将保持20%-25%的年增速,主要由光伏装机量增长(贡献15%)及双玻渗透率提升(贡献5%-10%)驱动。需求的刚性增长是供需关系改善的核心动力。
2023-2024年,光伏玻璃行业经历了“产能爆发期”:国内龙头企业(如福莱特、信义玻璃)及新进入者(如旗滨集团)纷纷扩张产能,全球光伏玻璃产能从2023年的180GW增至2024年的220GW,产能利用率从85%降至75%(2024年)。2025年,供给端将迎来结构性调整,过剩压力逐步缓解。
2025年,行业龙头的产能投放计划较2024年明显收缩:
主要原因是2024年价格下跌导致企业利润收缩(如福莱特2024年净利润较2023年下跌约40%),企业调整扩张策略,优先提升现有产能利用率而非新增产能。
小型光伏玻璃企业(产能<5GW)因技术落后(如无法生产大尺寸、薄型化玻璃)、成本高(纯碱、石英砂采购成本高于龙头企业10%-15%),在2024-2025年逐步退出市场。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统计,2024年国内小型企业产能占比约20%,2025年将降至10%以下,释放约15GW的市场空间给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通过**大尺寸玻璃(182/210mm)、薄型化(2.0mm降至1.6mm)**技术升级,提升单位产能的产出效率:
技术进步使得企业在不新增产能的情况下,满足更多的需求,缓解供给过剩压力。
2025年全球光伏玻璃产能将增至240GW(同比+9%),较2024年的220GW(同比+22%)增速明显放缓。同时,落后产能退出(约15GW)及技术进步(产能效率提升50%)将使得有效产能(即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能)较名义产能低约20%。2025年产能利用率将从2024年的75%提升至80%,2026年进一步提升至85%(接近合理水平)。
光伏玻璃的主要原材料为纯碱(占成本约30%)、石英砂(占成本约20%),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意愿及供给能力。
2024年,国内纯碱价格因供给过剩(产能约3000万吨,需求约2500万吨)持续下跌,从2023年的3000元/吨降至2024年的2000元/吨。2025年,纯碱供给仍过剩(新增产能约200万吨),价格将保持低位(1800-2000元/吨),降低了光伏玻璃企业的生产成本。
高纯度石英砂(SiO₂≥99.9%)是生产超白光伏玻璃的关键原料,2023-2024年因供给紧张(主要依赖进口)价格上涨至5000元/吨。2025年,国内石英砂矿(如安徽凤阳、江苏连云港)的开发及提纯技术提升,将新增产能约100万吨,供给紧张局面缓解,价格预计降至4000元/吨以下。
2025年,纯碱及石英砂价格的下跌将使得光伏玻璃企业的生产成本较2024年下降约15%(从18元/㎡降至15元/㎡),提升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鼓励企业满负荷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中国“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推动光伏行业快速发展,光伏玻璃作为核心原材料,受益于政策对光伏组件的需求拉动。此外,国内针对光伏玻璃企业的税收优惠(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出口退税)也提升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2024年,中国光伏玻璃出口量约30GW(占全球需求的25%),主要出口至东南亚(越南、泰国)及欧洲(德国、西班牙)。2025年,随着海外光伏装机量的增长(如欧洲2025年光伏装机量预计达80GW,同比+30%),中国光伏玻璃出口量将增至40GW(占全球需求的27%),拓展了企业的销售市场,缓解了国内供给过剩压力。
综合以上分析,光伏玻璃供需关系的改善将分为三个阶段:
2025年上半年,全球光伏玻璃产能约240GW,需求约150GW(按420GW装机量×35%上半年占比),产能利用率约62.5%,价格将保持低位(16-18元/㎡)。
2025年下半年,随着光伏装机量进入旺季(全球装机量约270GW,占全年的65%),需求约105GW,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7.5%(240GW×87.5%=210GW,需求约210GW),价格企稳(18-20元/㎡)。
2026年上半年,全球光伏玻璃需求约120GW(按500GW装机量×24%上半年占比),供给约130GW(2025年产能240GW×54%上半年占比),产能利用率约92.3%,价格回升至20-22元/㎡,供需关系基本平衡。
2026年下半年,全球光伏玻璃需求约180GW(500GW×36%下半年占比),供给约170GW(240GW×70%下半年占比),产能利用率约105.9%(需求超过供给),价格上涨至22-25元/㎡,供需关系显著改善。
若全球光伏装机量因政策调整(如欧盟CBAM实施)或经济下行而低于预测(如2025年装机量仅350GW,而非420GW),则需求增长放缓,供需改善时间将延迟至2027年。
若新进入者(如房地产企业转型光伏玻璃)新增产能超过预期(如2025年新增产能30GW,而非15GW),则供给过剩压力持续,供需改善时间将延迟至2027年。
若纯碱或石英砂价格因供给紧张(如纯碱产能收缩、石英砂矿开采延迟)而上涨(如纯碱价格升至2500元/吨,石英砂价格升至5000元/吨),则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减少有效供给,供需改善时间将延迟至2027年。
光伏玻璃供需关系的改善将始于2025年下半年,2026年下半年实现显著改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风险因素若未发生,2026年下半年光伏玻璃供需关系将实现平衡,价格企稳回升,行业利润空间改善。
数据来源: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