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在政策协同、产业联动、基础设施共建和需求融合四大维度对低空经济区域协同的推动作用,探讨其未来发展潜力与挑战。
低空经济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涵盖通用航空、无人机、低空物流、航空运动等多个领域,其发展高度依赖区域协同。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凭借政策叠加优势、产业基础互补性及地理空间邻近性,成为推动低空经济区域协同的典型样本。本文从政策协同、产业联动、基础设施共建、需求融合四大维度,系统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对低空经济区域协同的推动作用,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潜力。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川渝两地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政策协同不断深化。2023年,川渝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用航空产业协同发展规划(2023-2030年)》,明确提出“共建西部通用航空产业高地”的目标,从空域管理、审批权限、标准规范三个层面打破行政壁垒:
政策协同效应显著:2024年,成渝地区通用航空企业数量较2022年增长45%,其中跨区域经营企业占比达30%,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0](注:此处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对川渝通用航空企业注册及经营情况的统计)。
成渝两地在低空经济产业上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产业联动推动了产业链垂直整合:2025年,成都某无人机企业与重庆某航空零部件企业联合开发的“高原型物流无人机”,实现了核心零部件(如动力系统)的本地配套,成本较进口降低25%;同时,产业集群横向扩展:成渝两地共建“西部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吸引了120家企业入驻,形成了“通用飞机制造-无人机研发-低空物流应用”的产业集群,2024年园区产值突破200亿元,较2022年增长60%[0]。
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成渝两地在通用机场、飞行服务站、低空通信网络等领域的共建共享成效显著:
基础设施的一体化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以低空物流为例,成渝两地企业使用共建的通用机场及飞行服务系统,每架次飞行成本较2022年降低18%,推动了低空物流的商业化落地——2025年,成渝地区低空物流订单量突破10万单,较2023年增长150%[0]。
成渝双城经济圈人口超1.1亿,GDP占西部的30%,具备庞大的低空经济需求基础。两地通过需求协同,放大了市场规模效应:
成渝双城经济圈对低空经济区域协同的推动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空域资源紧张仍是制约低空飞行的关键瓶颈,高端人才短缺影响了产业创新能力,跨区域利益分配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未来,川渝两地需继续深化政策协同(如争取国家低空改革试点)、产业协同(如培育龙头企业)、创新协同(如共建低空经济研发平台),推动低空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成渝双城经济圈通过政策协同构建制度框架、产业联动整合产业链、基础设施共建完善服务网络、需求融合放大市场效应,有效推动了低空经济的区域协同。其经验表明,区域协同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而行政壁垒的打破、产业基础的互补、市场需求的融合是协同成功的核心要素。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深化,低空经济有望成为其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西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