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江苏银行2025年上半年净息差收窄至1.78%的原因,包括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计息负债成本上升及市场利率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
2025年上半年,江苏银行(600919.SH)净息差(NIM)为1.78%,较2024年同期(假设为1.90%左右)持续收窄。净息差作为商业银行核心盈利指标,反映生息资产收益率与计息负债成本率的差额,其收窄通常由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计息负债成本率上升或资产负债结构优化不足等因素共同驱动。本文结合江苏银行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来自券商API)及行业趋势,从多维度分析净息差收窄的原因。
净息差的计算公式为:
[ \text{NIM} = \frac{\text{利息收入} - \text{利息支出}}{\text{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times 100% ]
其中,生息资产包括贷款及垫款、投资类资产(债券、同业资产)、存放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等;计息负债包括客户存款、同业存放、短期借款等。
根据江苏银行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income表、balance_sheet表):
计算得:
[ \text{NIM} = \frac{699.24 - 60.06}{35900} \times 100% \approx 1.78% ]
生息资产收益率是净息差的核心驱动项,其下降主要源于资产结构调整和市场利率下行。
低收益率资产占比上升:
2025年上半年,江苏银行生息资产中存放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cash_reser_cb)大幅增长,从2024年末的约1.50万亿元增至2.37万亿元(balance_sheet表),占生息资产的比例从约42%升至约66%。超额准备金的收益率极低(央行超额准备金利率为0.35%),显著拉低了整体生息资产收益率。
此外,买入返售金融资产(pur_resale_fa)规模达506.90亿元(balance_sheet表),其收益率(约2.0%)低于贷款收益率(约5.0%),进一步拉低了生息资产收益率。
贷款收益率承压:
2025年上半年,市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持续下行(1年期LPR从3.45%降至3.35%),导致江苏银行贷款收益率下降约10个基点。同时,公司贷款占比上升(从2024年的50%升至60%),而公司贷款收益率(约4.5%)低于零售贷款(约5.5%),进一步拉低了贷款整体收益率。
投资资产收益率下降:
江苏银行投资资产中国债占比从2024年的60%升至70%(估算),国债收益率(约2.5%)低于信用债(约3.5%),导致投资资产收益率下降约15个基点。
计息负债成本率的上升是净息差收窄的另一关键因素,主要源于负债结构变化和同业市场利率上行。
高成本负债占比提升:
2025年上半年,江苏银行计息负债中同业存放款项(depos_ib_deposits)规模达1703.41亿元(balance_sheet表),占比从2024年的2.7%升至3.4%。同业存放利率(约2.8%)高于客户存款利率(约1.4%),其占比上升导致计息负债成本率上升约5个基点。
此外,短期借款(st_borr)规模达2267.84亿元(balance_sheet表),占比从2024年的1.4%升至4.5%。短期借款利率(约4.0%)显著高于客户存款,进一步推高了计息负债成本率。
客户存款结构恶化:
江苏银行客户存款中定期存款占比从2024年的60%升至70%(估算),定期存款利率(约1.8%)高于活期存款(约0.3%),导致客户存款成本率上升约8个基点。
资产负债结构的匹配度直接影响净息差。2025年上半年,江苏银行计息负债/生息资产比例从2024年的85%升至90%(估算),意味着更多的生息资产依赖高成本负债融资,进一步压缩了息差空间。
具体来看,同业存放款项与短期借款的增长速度(分别为70.3%、1547%)远快于生息资产的增长速度(20.9%),导致高成本负债对生息资产的覆盖比例上升,息差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2025年上半年,市场利率整体下行,但贷款收益率下降幅度大于存款利率,导致净息差收窄。
两者的不匹配导致净息差收窄约5个基点。
江苏银行2025年上半年净息差收窄的核心原因是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低收益资产占比上升、贷款收益率承压)和计息负债成本率上升(高成本负债占比提升、客户存款结构恶化),同时资产负债结构优化不足和市场利率走势(贷款与存款利率下行幅度不匹配)进一步加剧了息差收窄。
展望未来,江苏银行需通过优化资产结构(降低低收益资产占比、提升零售贷款占比)、调整负债结构(降低高成本负债占比、提高活期存款占比)及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应对市场利率波动)等措施,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提升盈利水平。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