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亿纬锂能全固态电池量产基地技术特点,聚焦硫化物电解质、复合电解质及高容量正极的协同优势,解读其高安全性与能量密度平衡策略及产业化进展。
2025年以来,全固态电池作为锂电池技术的下一代核心方向,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竞争焦点。亿纬锂能(300014.SZ)作为国内锂电池龙头企业,其全固态电池量产基地的揭牌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本文结合公司公开信息及行业背景,从技术路线选择、研发投入布局、产业化进展等角度,对其全固态电池技术特点进行分析。
全固态电池的核心差异在于电解质材料的选择,目前行业主流路线包括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及复合电解质四大类。根据亿纬锂能过往研发披露及行业合作轨迹,其技术路线呈现以下特点:
硫化物电解质因具备高离子导电性(室温下可达10⁻³~10⁻² S/cm,接近液态电解质)、良好的机械加工性及与高容量正极(如富锂锰基、高镍三元)的兼容性,成为亿纬锂能的核心研发方向。公司通过与武汉大学等高校合作,重点攻克硫化物电解质的稳定性问题(如对水分敏感、界面副反应),采用“陶瓷包覆+聚合物改性”技术优化电解质结构,提升循环寿命。
为弥补硫化物电解质与金属锂负极的界面相容性不足(易形成锂枝晶),亿纬锂能同步研发“硫化物+氧化物”复合电解质。通过在硫化物电解质中引入纳米级氧化物陶瓷颗粒(如Al₂O₃、TiO₂),构建三维离子传导网络,降低界面阻抗,同时抑制锂枝晶生长。该路线既保留了硫化物的高导电性,又提升了负极界面的稳定性,符合量产化对安全性的要求。
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需依赖高容量正极材料。亿纬锂能依托其在三元锂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将高镍三元(如NCM811、NCM905)与富锂锰基材料作为全固态电池的正极选择,通过“梯度掺杂+表面涂层”技术优化正极结构,提升其与固态电解质的界面接触面积,减少容量衰减。结合硫化物电解质的高离子导电性,其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目标可达400 Wh/kg以上(远超当前液态锂电池的250~300 Wh/kg)。
亿纬锂能的全固态电池研发采用“材料-电芯-系统”全链条布局,通过内部研发与外部合作结合,加速技术落地:
公司拥有约23万㎡的研究院及5个研发中心,组建了由材料学、电化学、机械设计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国际化团队。在固态电解质领域,设立了专门的硫化物电解质实验室,重点研究硫化物陶瓷的合成工艺(如球磨法、溶胶-凝胶法)及规模化生产技术;在电芯设计方面,开发了“叠片式+固态电解质膜”结构,优化电芯内部空间利用率,提升能量密度。
亿纬锂能与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联合实验室,共同攻克固态电解质的关键材料问题(如硫化物的纯度提升、氧化物的分散性优化)。同时,与上游材料供应商(如硫化物陶瓷粉厂商)及下游客户(如新能源车企)开展合作,推动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验证。
此次揭牌的全固态电池量产基地,是亿纬锂能技术路线的重要产业化载体,其设计产能及工艺布局均围绕技术特点展开:
根据公司公开信息,该基地一期产能规划为5GWh,采用“模块化+柔性化”生产模式,可兼容硫化物、复合电解质等多种技术路线的电芯生产。生产线配备了高精度涂布机、固态电解质膜成型设备及智能检测系统,确保产品一致性。
针对全固态电池量产中的关键问题(如电解质膜的厚度控制、电芯的压实密度),亿纬锂能通过自主研发的“连续流延法”制备硫化物电解质膜,实现膜厚度的精准控制(误差≤5μm);采用“热压成型”工艺提升电芯的压实密度(可达3.5g/cm³以上),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
亿纬锂能的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以硫化物电解质为核心,辅以复合电解质及高容量正极,兼顾了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其全链条的研发布局及量产基地的落地,为技术产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尽管目前全固态电池仍面临成本(硫化物电解质价格较高)、循环寿命(界面副反应)等挑战,但亿纬锂能凭借其在锂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及资源整合能力,有望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需指出的是,由于全固态电池技术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公司的技术路线可能根据研发进展及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建议持续关注公司的研发公告及量产进展,以获取最新信息。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