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天赐材料2025年中报数据,探讨电解液出货量增长与价格下跌的对冲效应,揭示营收弹性、利润韧性及成本控制对业绩的影响。
天赐材料(002709.SZ)作为国内锂电池电解液龙头企业,其核心业务电解液的业绩表现直接决定了公司整体盈利水平。2023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进入调整期,电解液价格持续下跌,而公司通过扩大出货量试图对冲价格压力。本文基于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行业排名及公开信息,从营收弹性、利润韧性、成本控制三个维度分析出货量增长能否抵消价格下跌的影响。
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券商API数据[0]),核心财务指标呈现以下特征:
电解液业务占天赐材料总收入的60%以上(公开信息),其营收公式为:
[ \text{营收} = \text{出货量} \times \text{产品价格} ]
假设2025年上半年电解液价格较2023年下跌25%(行业平均跌幅),则:
[ \text{营收增速} = (1 + \text{出货量增速}) \times (1 - \text{价格跌幅}) - 1 ]
若2025年上半年电解液营收占比60%(即42.17亿元),较2023年上半年(38.77亿元,155.06亿元×60%÷2)增长8.8%,则:
[ 8.8% = (1 + y) \times (1 - 25%) - 1 ]
解得:( y = 45.1% ),即出货量需增长45.1%才能覆盖25%的价格下跌。但实际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仅增长8.14%(假设),说明出货量增长幅度远低于上述测算值,价格下跌的负面影响主导了营收走势。
价格下跌直接导致电解液毛利率收缩。2023年电解液毛利率约25%(行业平均),2025年上半年降至10%以下(根据营业利润率推算),毛利率下滑15个百分点。假设出货量增长20%,则:
[ \text{利润变化} = \text{出货量增速} \times \text{原毛利率} - \text{价格跌幅} \times \text{原营收} ]
以2023年上半年电解液营收38.77亿元、毛利率25%计算,利润为9.69亿元;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增长20%(即46.52亿元营收),毛利率10%,利润为4.65亿元,利润同比下降52%,说明出货量增长无法弥补毛利率下滑的损失。
天赐材料通过套期保值锁定原材料成本(如锂盐、溶剂),但电解液价格下跌速度快于原材料成本下降速度(2025年锂盐价格较2023年下跌50%,但电解液价格下跌30%),导致成本端的对冲效果有限。此外,存货跌价损失(2025年中报资产减值损失1.04亿元)进一步侵蚀了利润,说明公司未能通过成本控制抵消价格下跌的影响。
2023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需失衡,电解液产能过剩(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价格从2023年的4万元/吨跌至2025年的2.5万元/吨(行业数据)。天赐材料作为行业龙头,出货量增长(2025年上半年电解液出货量约15万吨,同比增长18%)主要来自市场份额的提升(从2023年的20%升至2025年的25%),但行业整体价格下跌的压力仍未缓解。
天赐材料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研发(如高电压电解液、固态电解液)和客户结构(绑定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企业),这些因素支撑了出货量的增长。但技术升级的成本(如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1.36亿元,同比增长10%)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导致出货量增长的红利被稀释。
数据来源:券商API数据[0]、行业公开数据。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