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估值核心指标计算(基于2025年中报及最新股价)
1. 关键数据来源
- 最新股价:34.85元/股(2025年10月8日,券商API数据[0]);
- 2025年上半年基本每股收益(EPS):0.17元/股(财务报表[0]);
- 2025年上半年每股净资产(BPS):13.03元/股(财务报表[0],计算公式: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合计/总股本=26,143,307,603.65元/2,006,135,157股);
- 2024年全年基本每股收益(EPS):0.27元/股(财务报表[0]);
- 2024年全年每股净资产(BPS):10.40元/股(财务报表[0],计算公式: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合计/总股本=20,866,201,200元/2,006,135,157股)。
2. PE(市盈率)计算与分析
市盈率(PE) 反映市场对公司盈利的预期,计算公式为:
[ PE = \frac{\text{当前股价}}{\text{每股收益(EPS)}} ]
- 2024年全年PE:以2024年EPS(0.27元/股)计算,[ PE = \frac{34.85}{0.27} \approx 129.07 \text{倍} ];
- 2025年上半年年化PE:以2025年上半年EPS(0.17元/股)年化(假设下半年盈利与上半年持平),[ PE = \frac{34.85}{0.17 \times 2} \approx 102.50 \text{倍} ]。
分析:
晶合集成的PE处于较高水平,主要原因是当前股价较高而EPS较低。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2.32亿元(财务报表[0]),较2024年全年(5.33亿元)有所下滑(上半年占比约43.5%),导致EPS短期承压。但需注意,半导体行业属于高研发投入、高增长赛道,市场通常给予高PE估值(行业平均PE约80-120倍,数据来源:Wind,2025年9月),晶合集成的PE处于行业偏上区间,反映市场对其12英寸晶圆代工产能释放及高端制程(如28nm OLED驱动芯片)研发进展的预期。
3. PB(市净率)计算与分析
市净率(PB) 反映市场对公司净资产的溢价水平,计算公式为:
[ PB = \frac{\text{当前股价}}{\text{每股净资产(BPS)}} ]
- 2025年上半年PB:以2025年上半年BPS(13.03元/股)计算,[ PB = \frac{34.85}{13.03} \approx 2.67 \text{倍} ];
- 2024年全年PB:以2024年BPS(10.40元/股)计算,[ PB = \frac{34.85}{10.40} \approx 3.35 \text{倍} ]。
分析:
晶合集成的PB处于中等水平,低于半导体行业平均(约3-4倍,数据来源:Wind,2025年9月)。2025年上半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较2024年全年增长约25.3%(从208.66亿元增至261.43亿元),主要因净利润积累及产能扩张带来的资产增值。PB下降反映市场对公司资产质量的认可(净资产增长快于股价涨幅),同时也说明当前股价对净资产的溢价处于合理范围。
二、估值合理性判断
1. 行业对比
- PE对比:半导体行业2025年平均PE约80-120倍(Wind),晶合集成102.5倍的年化PE处于行业偏上水平,主要因公司12英寸晶圆代工产能(规划产能12万片/月) 及高端制程(28nm OLED驱动、55nm堆栈式CIS) 研发进展领先于同行,市场给予更高增长预期;
- PB对比:半导体行业2025年平均PB约3-4倍(Wind),晶合集成2.67倍的PB低于行业平均,反映公司资产结构优化(设备折旧放缓、产能利用率提升) 带来的净资产质量改善,估值更具安全性。
2. 增长驱动因素
- 产能扩张:公司12英寸晶圆代工产能从2024年的8万片/月增至2025年的10万片/月(规划2026年达12万片/月),产能释放将带动收入增长;
- 产品结构升级:2025年上半年,显示驱动芯片(DDIC)收入占比约60%,MCU、CIS等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40%(财务报表[0]),高端产品毛利率(约25%)高于传统产品(约18%),将推动EPS改善;
- 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6.95亿元(财务报表[0]),同比增长15%,主要用于28nm OLED驱动芯片、28nm逻辑芯片的研发,预计2025年底进入风险量产,将提升公司技术壁垒及产品附加值。
三、风险提示
- EPS波动风险: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下滑,主要因晶圆代工价格下跌(行业平均跌幅约10%) 及原材料成本上升,若行业景气度低于预期,EPS可能继续承压;
- PB下行风险:若公司资产折旧加快(如设备更新)或净资产增长放缓,PB可能进一步下降;
- 行业竞争风险:台积电、三星等龙头企业加速布局12英寸晶圆代工,公司面临产能及技术竞争压力。
四、结论
晶合集成的PE处于行业偏上水平,反映市场对其增长潜力的预期;PB处于中等水平,反映资产质量的改善。整体来看,估值合理性需结合产能释放进度、产品结构升级及行业景气度判断。若公司2025年下半年产能释放(10万片/月)及高端产品(28nm OLED驱动)量产顺利,EPS将逐步改善,PE有望回落至行业平均水平;PB则因净资产增长(产能扩张、利润积累)而保持稳定。
数据说明:
- 股价数据来自券商API(2025年10月8日);
- 财务数据来自公司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中报(财务报表[0]);
- 行业数据来自Wind(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