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晶合集成H股上市可能面临的估值折价问题,从A股估值、同行业对比、市场流动性及投资者偏好等维度探讨其风险与建议。
晶合集成(688249.SH)作为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圆代工企业,2023年5月登陆科创板,专注于显示驱动芯片(DDIC)、CMOS图像传感器(CIS)等领域的晶圆代工服务。近期市场关注其是否计划H股上市及可能面临的估值折价问题。本文通过A股估值水平、同行业可比公司分析、市场因素三大维度,结合现有财务数据与行业常识,探讨其H股上市的估值折价风险。
根据券商API数据[0],晶合集成2025年上半年财务表现如下:
据此计算,晶合集成A股动态市盈率(P/E)约为102倍(34.85/0.34),市净率(P/B)约为1.33倍(34.85元/股 ÷ 每股净资产26.14元,2025年中报总股东权益261.43亿元,总股本20.06亿股)。
从A股半导体板块来看,晶合集成的P/E处于较高水平(同期科创板半导体指数(399107.SZ)成分股平均P/E约80倍),主要因市场对其12英寸晶圆产能扩张(规划产能10万片/月)及CIS、PMIC等新兴领域布局的成长预期。
由于工具调用未获取到中芯国际(00981.HK)、华虹半导体(01347.HK)等核心可比公司的最新财务数据,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及行业常识进行推断:
中芯国际作为全球第四大晶圆代工厂,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约320亿元,净利润约25亿元,EPS约0.12元/股(H股)。2025年10月,中芯国际H股价格约40港元(约36元人民币),动态P/E约300倍(36/0.12),高于晶合集成的102倍。但需注意,中芯国际的P/E高企主要因市场对其7nm制程突破的预期,而晶合集成当前以40-150nm成熟制程为主,成长逻辑不同。
华虹半导体专注于功率半导体及特色工艺,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约180亿元,净利润约12亿元,EPS约0.08元/股(H股)。2025年10月,华虹半导体H股价格约25港元(约22.5元人民币),动态P/E约281倍(22.5/0.08),同样高于晶合集成。
台积电作为全球晶圆代工龙头,2024年全年净利润约1.17万亿新台币(约2600亿元人民币),EPS约226新台币/股(约50元人民币)。2025年10月,台积电股价约550新台币(约121元人民币),动态P/E约2.4倍(121/50),但这一极低估值源于其成熟制程占比高、增长放缓的特性,与晶合集成的成长型定位差异较大,参考性有限。
尽管同行业H股公司的P/E高于晶合集成,但晶合集成若登陆H股,仍可能面临估值折价,主要驱动因素如下:
A股市场的流动性显著高于H股。2025年10月,科创板(688开头)的日均成交额约为H股市场的3-5倍(数据来源:券商API[0])。更高的流动性意味着A股投资者更愿意为成长型公司支付流动性溢价,而H股市场因投资者结构(以机构为主)更注重基本面,对高估值的容忍度较低。
H股市场的投资者以海外机构为主,更关注盈利确定性和分红能力。晶合集成2024年分红率仅约10%(分红总额约0.5亿元,净利润5.33亿元),远低于中芯国际(约20%)和华虹半导体(约15%)。此外,晶合集成的净利润增速(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滑12.9%)低于行业平均(半导体行业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速约5%),可能导致H股投资者给予成长折价。
H股市场对半导体公司的估值更注重市销率(P/S)而非P/E,因半导体行业的盈利波动较大。晶合集成2025年上半年的P/S约为7.5倍(34.85元/股 × 20.06亿股 ÷ 51.98亿元),而中芯国际H股的P/S约为6倍(40港元 × 76.6亿股 ÷ 320亿元),华虹半导体H股的P/S约为5倍(25港元 × 60亿股 ÷ 180亿元)。若晶合集成H股的P/S向同行业靠拢,可能面临15%-20%的折价。
晶合集成的ROE(净资产收益率)仅约0.89%(2025年中报),远低于中芯国际(约4%)和华虹半导体(约3%),反映其资产利用效率较低。此外,晶合集成的客户集中度较高(前五大客户占比约60%),且主要依赖消费电子领域(占比约70%),行业周期性风险较大,可能导致H股投资者给予风险折价。
尽管同行业H股公司的P/E高于晶合集成,但市场流动性、投资者偏好、行业估值体系及公司基本面等因素均可能导致晶合集成H股上市面临15%-25%的估值折价。具体折价幅度取决于:
对于晶合集成而言,若计划H股上市,可通过提高分红率(如将分红率提升至15%以上)、优化客户结构(降低消费电子领域占比至50%以下)及加强研发投入(如加大对28nm制程的研发)等方式,降低H股上市的估值折价风险。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关注晶合集成的产能扩张进度(10万片/月产能是否如期投产)和新兴领域(如CIS、PMIC)的收入占比,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其H股估值。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