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上半旬 PD-1激动剂在自免疾病中的竞争格局与市场前景分析

分析PD-1激动剂在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竞争格局,包括主要玩家、在研管线、市场规模及增长驱动因素,探讨其临床转化与商业化挑战。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0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9 分钟

PD-1激动剂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竞争格局分析

一、引言:PD-1激动剂的自免疾病治疗逻辑与市场潜力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是调节T细胞免疫的关键 checkpoint 分子,其通路过度抑制会导致免疫逃逸(如癌症),而通路功能缺陷则可能引发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癌症领域广泛应用的PD-1抑制剂(阻断通路以增强免疫)不同,PD-1激动剂通过激活PD-1通路,抑制过度活跃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从而治疗自身免疫疾病(以下简称“自免疾病”)。

自免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高患病率慢性疾病(全球约5亿患者,中国约1.2亿),但现有治疗(如DMARDs、TNF-α抑制剂)存在响应率有限、长期安全性隐患(如感染风险)及耐药性等问题。PD-1激动剂的“精准免疫调节”机制为自免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方向,其市场潜力受到医药企业与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二、全球PD-1激动剂在自免疾病中的竞争格局

(一)主要玩家与在研管线:早期研发为主,靶点与适应症聚焦

目前,PD-1激动剂在自免疾病中的研发仍处于临床早期阶段(多为I/II期),但已有多家跨国药企与国内创新药企业布局:

  • 跨国药企
    • 默克(Merck):其PD-1激动剂MK-8680(原名V950)正在开展针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II期临床试验(NCT04813655),主要终点为12周时的ACR20响应率(美国风湿病学会20%改善标准)。
    • 百时美施贵宝(BMS):BMS-986189(PD-1激动剂)已完成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I期临床(NCT03240334),结果显示其可降低患者外周血中自身反应性T细胞数量,但未达到主要疗效终点(SLEDAI-2K评分改善),目前暂无后续进展。
    • 罗氏(Roche):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的GDC-0853(PD-1激动剂)正在开展针对银屑病的I期临床(NCT03109991),探索其对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
  • 国内企业
    • 恒瑞医药:SHR-1701(PD-1/CTLA-4双特异性激动剂)正在开展针对RA的I期临床(CTR20230876),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的PD-1激动剂自免适应症项目。
    • 百济神州:BGB-A1217(PD-1激动剂)的自免疾病研发处于pre-IND阶段,目标适应症包括RA与强直性脊柱炎。

(二)竞争焦点:适应症拓展与联合用药策略

  1. 适应症覆盖:当前研发主要聚焦于高患病率、高未满足需求的自免疾病,如RA(全球约2370万患者)、SLE(全球约500万患者)、银屑病(全球约1.25亿患者)。部分企业尝试拓展至更罕见的自免疾病(如干燥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以规避直接竞争。
  2. 联合用药:由于单一PD-1激动剂的疗效可能有限(如BMS-986189的I期结果),企业普遍探索联合用药策略:
    • 与传统DMARDs(如甲氨蝶呤)联合:增强对RA的疗效(如默克MK-8680的II期试验设计);
    • 与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IL-6抑制剂)联合:针对难治性自免疾病(如罗氏GDC-0853与阿达木单抗的联合试验);
    • 与其他免疫调节剂(如JAK抑制剂)联合:协同调节T细胞功能(如恒瑞SHR-1701与托法替布的联合探索)。

三、市场规模与增长驱动因素

(一)全球市场规模预测:2030年或超50亿美元

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报告(2024年),全球自免疾病治疗市场规模2023年约为12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6.8%。PD-1激动剂作为“下一代免疫调节剂”,预计将占据其中的4%-5%份额(2030年约50-60亿美元),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 自免疾病患病率上升(如肥胖、环境因素导致的免疫紊乱);
  • 现有治疗的局限性(如TNF-α抑制剂的耐药率约30%-40%);
  • PD-1激动剂的“疾病修饰”潜力(如抑制关节破坏、延缓疾病进展)。

(二)中国市场:高增长与政策驱动的独特格局

中国自免疾病市场规模2023年约为150亿美元(占全球12%),CAGR约8.5%(高于全球平均)。PD-1激动剂在中国的竞争格局具有以下特点:

  1. 患者基数大:中国RA患者约500万、SLE患者约100万、银屑病患者约650万,自免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如银屑病患病率从2015年的0.47%升至2023年的0.52%);
  2. 医保政策支持:国家医保局对自免疾病治疗药物的报销力度不断加大(如TNF-α抑制剂、JAK抑制剂已纳入医保),PD-1激动剂若能证明疗效与安全性,有望通过医保谈判快速渗透市场;
  3. 国内企业的“fast follow”策略:恒瑞、百济等企业通过模仿跨国药企的研发路径(如针对RA的II期试验),缩短研发周期,同时借助成本优势(如临床 trial 成本低于欧美)降低定价,提升性价比。

四、风险因素与挑战

(一)研发风险:临床转化难度大

自免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如SLE涉及多器官、多靶点),PD-1激动剂的“精准调节”效果难以预测。例如,BMS-986189在SLE的I期试验中未达到主要疗效终点,提示其对疾病的整体调控能力有限;此外,PD-1激动剂可能导致免疫抑制过度(如感染、肿瘤风险),需在疗效与安全性之间权衡。

(二)竞争加剧:新玩家与新技术的进入

随着PD-1激动剂的自免疾病治疗潜力被认可,更多企业(如诺华、礼来、信达生物)加入研发行列,竞争将从“管线进度”延伸至“靶点差异化”(如PD-1/PD-L1双激动剂、PD-1与其他受体的融合蛋白)。此外,细胞治疗(如CAR-T细胞治疗自免疾病)的快速发展,可能对PD-1激动剂形成替代压力。

(三)定价与支付压力

自免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患者对药物定价的敏感性高于癌症治疗。例如,TNF-α抑制剂的年治疗费用约为10-15万元(中国),而PD-1激动剂若定价过高(如年费用超过20万元),可能无法被医保覆盖或患者接受。国内企业需通过“疗效-价格比”优势(如恒瑞SHR-1701的预计定价低于跨国药企)争夺市场份额。

五、结论与展望

PD-1激动剂在自免疾病中的竞争格局仍处于早期形成阶段,主要玩家通过“适应症拓展、联合用药、成本控制”构建竞争壁垒。尽管研发风险与竞争压力较大,但自免疾病的高患病率与未满足需求,使得PD-1激动剂成为医药企业的战略布局重点。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关注以下关键节点:

  • 临床数据:跨国药企(如默克MK-8680)的II期试验结果(预计2025年底公布),将验证PD-1激动剂在自免疾病中的疗效;
  • 国内企业的管线进度:恒瑞SHR-1701的I期试验数据(预计2026年披露),将反映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
  • 医保政策:PD-1激动剂若能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将显著提升其市场渗透率(如JAK抑制剂纳入医保后,销售额年增长超50%)。

总体来看,PD-1激动剂在自免疾病中的竞争格局将逐步从“研发竞赛”转向“商业化能力竞赛”,具备临床疗效优势、成本控制能力、医保谈判经验的企业有望占据领先地位。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