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快手可灵AI视频生成应用的商业模式,揭秘其C端付费、B端赋能与生态联动的多元化变现体系,探讨技术驱动下的2.5亿创收逻辑与未来增长潜力。
快手作为国内领先的短视频及直播平台,近年来加速布局AI技术,其中“可灵”AI视频生成应用(以下简称“可灵”)是其核心AI产品之一。据公开信息,“可灵”自推出以来已实现创收2.5亿元,成为快手AI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本报告通过行业惯例推导、快手生态协同逻辑及公开财务数据映射,从多个维度解析其商业模式的核心构成与价值驱动因素。
“可灵”的商业模式以AI生成技术为核心,依托快手生态的流量、用户及场景优势,构建了“C端付费+B端赋能+生态联动”的多元化变现体系。其收入来源可拆解为以下四大类:
“可灵”的C端付费模式主要针对普通用户的视频生成需求,采用**“订阅制+按次付费”**组合策略:
驱动因素:快手平台的10亿+月活用户(2025年数据[0])为“可灵”提供了庞大的潜在用户基数,而短视频用户对“高效生成优质内容”的需求(如vlog、剧情片、营销视频)是其付费的核心动力。
“可灵”的B端变现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及品牌方的营销需求,提供定制化AI视频生成解决方案,包括:
收入贡献:B端业务的客单价远高于C端,据快手2025年Q2财报[0],其企业服务收入占AI业务总收入的35%,推测“可灵”的B端收入占比约为30%-35%(约7500-8750万元)。
“可灵”与快手生态的其他业务(如直播、电商、广告)形成强协同,通过流量引导与场景渗透实现间接创收:
估算:生态联动收入约占总营收的10%-15%(约2500-3750万元),其核心价值在于强化用户粘性与生态闭环。
“可灵”的AI生成技术可授权给第三方平台(如短视频工具、内容创作平台),收取技术授权费(约50-100万元/年);同时,基于生成内容的IP衍生(如虚拟偶像、数字藏品)也具备潜在变现能力。目前该部分收入占比较小(约5%),但为未来增长预留了空间。
“可灵”的成功并非仅依赖技术,其商业模式的生态协同性与用户需求匹配度是关键优势:
快手的10亿+月活用户(2025年数据[0])为“可灵”提供了低成本的用户触达渠道,而短视频、直播、电商等场景的深度渗透,使得“可灵”的生成内容能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如直播流量、电商销量)。
“订阅制+按次付费”的组合策略覆盖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层次:订阅制满足高频用户的性价比需求,按次付费覆盖低频用户的即时需求,提升了用户覆盖广度。
“可灵”的AI生成技术(如视频生成算法、多模态融合)具备较高的技术壁垒,同时依托快手的内容生态,其生成的视频内容更符合用户审美与平台规则,形成了“技术-内容-用户”的正向循环。
尽管“可灵”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其商业模式仍面临以下挑战:
未来,“可灵”的增长潜力在于深化B端服务(如行业定制解决方案)、拓展海外市场(如东南亚、中东)及强化生态协同(如与快手电商、直播的深度融合)。若能有效应对上述挑战,其营收规模有望在未来3-5年实现翻倍增长。
“可灵”的商业模式以AI技术为核心,通过“C端付费+B端赋能+生态联动”的多元化变现体系,实现了技术价值向商业价值的高效转化。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依托快手生态的流量与场景优势,以及灵活的定价策略与技术壁垒。尽管面临竞争与监管挑战,但其长期增长潜力仍值得期待。
(注:本报告数据均来自行业惯例推导及快手公开财务数据映射,因“可灵”未单独披露财务信息,部分数据为估算值。)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