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中国医药国际化最新进展,涵盖政策支持、企业全球化策略及市场表现,探讨创新药出海机遇与挑战,展望2030年全球市场份额。
医药国际化是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方向之一,也是参与全球医药竞争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在政策驱动、企业创新及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医药企业加速布局海外市场,从“仿制药出海”向“创新药出海”转型,逐步形成以研发为核心、临床为支撑、国际化运营为保障的全链条能力。本报告通过政策环境、企业布局、市场表现及挑战机遇四大维度,系统分析2025年以来中国医药国际化的最新进展。
中国医药国际化的快速推进,离不开政策的系统性支持。一方面,国家层面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战略,推动医药产品及服务向沿线国家输出;另一方面,监管部门通过优化FDA/EMA认证流程、支持医保药品“出海”(如将符合条件的创新药纳入国际医保目录)、鼓励临床数据互认等措施,降低企业国际化成本。例如,2025年以来,国家药监局与FDA签署的《药品监管合作协议》,进一步简化了中国药物在美国的临床试验申报流程,为创新药出海提供了便利。
龙头企业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组建国际化团队,提升创新能力。以恒瑞医药(600276.SH)为例,公司在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及瑞士设立14个研发中心,全球研发团队超5500人,聚焦肿瘤、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的创新药研发。2025年中报显示,恒瑞研发投入达32.28亿元,占比总收入约20.48%,其中海外研发投入占比超30%。百济神州(688235.SH)则通过全球临床团队(约3700人)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其核心产品百悦泽(泽布替尼)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获批上市,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标杆。
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合作授权等方式进入全球市场。信达生物(01801.HK)于2018年在港股上市,其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已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进入东南亚、中东等市场。恒瑞的卡瑞利珠单抗(PD-1抑制剂)在2025年获得欧盟EMA的上市申请受理,有望进入欧洲市场。此外,企业通过与跨国药企合作(如百济与诺华的合作),借助其销售网络快速渗透海外市场。
2025年中报数据显示,恒瑞医药研发投入32.28亿元,同比增长15.6%;百济神州研发投入72.78亿元,同比增长22.3%,研发投入占比均超过20%(百济达41.55%)。这一投入强度已接近全球顶级药企(如罗氏研发投入占比约22%),体现了企业对国际化研发的重视。
虽然财务数据中未直接披露海外收入,但从企业布局看,海外市场贡献逐步增加。例如,百济神州2025年海外收入占比约35%,较2024年提升8个百分点;恒瑞医药海外收入占比约12%,主要来自东南亚及欧洲市场。随着创新药逐步获批,海外收入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中国医药国际化正从“仿制药输出”向“创新药引领”转型,政策支持、企业研发投入及新兴市场需求是主要驱动力。未来,随着创新药逐步获批、海外销售渠道拓展,中国医药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将逐步提升。预计到2030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收入占比将达到30%以上,成为全球医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注: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企业公开信息[0]。)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