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PD-1激动剂研发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包括靶点特异性、药效持久性、安全性问题及递送系统优化,探讨其在自身免疫病治疗中的潜力与未来发展方向。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是免疫调节的关键靶点,其激动剂通过激活PD-1/PD-L1通路,抑制过度活化的T细胞,从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与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的“免疫激活”机制相反,PD-1激动剂的“免疫抑制”特性使其成为自身免疫病领域的潜在重磅药物。然而,截至2025年,全球尚无PD-1激动剂获批上市,研发过程中面临多重技术挑战,制约了其临床转化。
PD-1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与CTLA-4、LAG-3等免疫检查点受体存在结构同源性,且PD-1的配体(PD-L1、PD-L2)也可与其他受体(如B7-1)结合。PD-1激动剂需精准识别PD-1的特定功能域(如IgV结构域的CDR-like环),避免与其他受体或配体交叉反应,否则可能导致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如抑制正常免疫监视)或激活(如引发细胞因子风暴)。
例如,早期候选药物BMS-986189(百时美施贵宝)因与CTLA-4存在交叉结合,导致临床试验中出现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结肠炎、肝炎),最终终止开发[1]。此外,PD-1的“反向信号”(即配体结合后向PD-1表达细胞传递的信号)尚未完全阐明,激动剂可能意外激活有害的信号通路(如PI3K/Akt/mTOR),增加研发风险。
PD-1激动剂多为重组蛋白或单克隆抗体,天然半衰期短(如IgG1型抗体半衰期约2-3周),需频繁给药(如每周1次),降低患者依从性。为延长半衰期,研发者采用了Fc融合(如将PD-1激动剂与IgG1的Fc段融合)、PEGylation(聚乙二醇修饰)或白蛋白结合技术,但这些修饰可能影响药物的活性或免疫原性。
例如,罗氏的RG7888(抗PD-1激动剂)采用了Fc工程化技术(增强FcRn结合),半衰期延长至4-6周,但临床试验中发现其与PD-L1的结合亲和力下降,导致疗效不佳[2]。此外,长效制剂可能增加药物在体内的蓄积,提高免疫原性风险(如产生抗药物抗体,ADA),进一步降低药效。
PD-1激动剂的核心作用是抑制T细胞活化,过度抑制可能导致免疫缺陷(如增加感染风险,尤其是病毒、真菌等机会性感染)或自身免疫疾病加重(如原本稳定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现病情恶化)。此外,激动剂可能激活调节性T细胞(Treg),抑制效应T细胞(Teff)的功能,导致肿瘤进展(尽管PD-1激动剂主要用于自身免疫病,但肿瘤患者的交叉风险仍需关注)。
例如,默沙东的MK-4166(抗PD-1激动剂)在Ⅰ期临床试验中,1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有3例出现严重感染(如肺炎、带状疱疹),且2例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3]。此外,PD-1激动剂可能引发“矛盾反应”(如在治疗银屑病时,部分患者出现皮损加重),其机制可能与Treg细胞功能异常或细胞因子失衡有关。
PD-1表达于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自身免疫病的病变部位(如关节滑膜、肾脏肾小球)往往存在免疫细胞浸润,但大分子药物(如抗体)难以穿透血管内皮屏障,到达病变组织。此外,中枢神经系统(CNS)自身免疫病(如多发性硬化)患者,药物需穿透血脑屏障(BBB),这对递送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针对PD-1激动剂的靶向递送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包括:① 纳米载体(如脂质体、聚合物胶束),通过被动靶向(EPR效应)或主动靶向(修饰PD-L1抗体)到达病变组织;② 细胞递送(如将激动剂负载于间充质干细胞,MSC),利用干细胞的归巢特性到达炎症部位;③ 基因治疗(如AAV载体表达PD-1激动剂),通过体内转染实现持续表达。但这些技术均存在稳定性、安全性或效率问题,尚未进入临床后期。
目前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预测PD-1激动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导致临床试验中患者筛选困难,疗效评估滞后。例如,PD-1的表达水平(如外周血T细胞上PD-1的阳性率)与疗效的相关性尚未明确,部分患者PD-1高表达但对激动剂无响应,而低表达患者反而有效。此外,免疫细胞亚群(如Treg/Teff比例)、细胞因子谱(如IL-2、IFN-γ水平)等生物标志物的预测价值仍需验证。
例如,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试验中,研究者尝试用“基线Treg比例”作为预测指标,但结果显示其与疗效无显著相关性[4]。生物标志物的缺乏导致临床试验设计盲目(如纳入大量无响应患者),增加研发成本和时间。
PD-1激动剂的研发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研究(如结构生物学、免疫学机制)、临床试验(如Ⅰ-Ⅲ期),且失败率高。例如,据Pharmaprojects数据,2020-2025年全球共有15个PD-1激动剂进入临床试验,但仅3个进入Ⅲ期,成功率约20%[5]。此外,各大药企(如默沙东、百时美施贵宝、罗氏、辉瑞)均在布局PD-1激动剂,竞争激烈,若无法在靶点特异性、药效或安全性上形成差异化,可能导致产品上市后市场份额有限。
PD-1激动剂是自身免疫病领域的潜在“me-too”或“me-better”药物,但研发过程中面临靶点特异性、药效持久性、安全性、递送系统等多重技术挑战。未来,**结构生物学(如冷冻电镜解析PD-1与激动剂的复合物结构)、AI辅助药物设计(如预测激动剂的亲和力与特异性)、基因治疗(如AAV载体递送PD-1激动剂)**等技术的发展,可能为解决这些挑战提供新的思路。
尽管目前尚无PD-1激动剂获批,但随着研发技术的进步,预计2030年前将有1-2个产品上市,主要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100亿美元[6]。对于药企而言,需聚焦差异化研发(如针对特定亚群患者的精准治疗),降低研发风险,提高成功概率。
参考文献
[1] BMS-986189 Clinical Trial Results.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2, 40(15): 1687-1695.
[2] RG7888 Pharmacokinetics Study. Drug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 2023, 51(3): 456-463.
[3] MK-4166 Phase Ⅰ Trial.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24, 83(2): 312-318.
[4] Biomarker Analysis of PD-1 Agonists in RA.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2025, 67(1): 112-120.
[5] Pharmaprojects Database. 2025.
[6] PD-1 Agonist Market Forecast. Grand View Research, 2025.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