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上半旬 零跑汽车品牌溢价分析:现状、挑战与提升路径

本报告深入分析零跑汽车品牌溢价的现状,探讨其在技术、产品力及消费者认知方面的表现,并提出提升品牌溢价的潜在路径与挑战,为零跑汽车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0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7 分钟

零跑汽车品牌溢价财经分析报告

一、品牌溢价的核心逻辑与行业背景

品牌溢价是指消费者为某一品牌产品支付的价格高于同类无品牌或竞争品牌产品的部分,其本质是品牌在技术、品质、认知、情感等维度的差异化价值变现。对于新能源汽车(NEV)行业而言,品牌溢价能力直接反映企业在“技术-产品-品牌”价值链中的综合竞争力,也是企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转型的关键指标。

2025年,全球NEV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头部企业(如特斯拉、比亚迪)凭借技术壁垒(如4680电池、DM-i超级混动)和品牌认知(如“科技感”“可靠性”)维持高溢价;第二梯队企业(如零跑、小鹏)则面临“性价比陷阱”——过度依赖价格战拉动销量,导致品牌溢价能力弱化。

二、零跑汽车品牌溢价的现状评估

(一)财务视角:毛利率与价格弹性

品牌溢价的核心财务表现是产品毛利率(即售价与成本的差额占比)。尽管未获取到零跑2025年最新财务数据,但结合2024年公开信息(零跑2024年财报显示,全年毛利率为-1.2%,同比改善但仍处于亏损区间),其毛利率显著低于行业均值(2024年全球NEV行业平均毛利率约15%,特斯拉为25.3%,比亚迪为20.1%)。

低毛利率反映零跑当前的盈利模式仍以“成本控制+规模效应”为主,而非“品牌溢价”。例如,零跑主力车型C11(售价15-20万元)与同级别竞品比亚迪宋PLUS EV(售价16-21万元)相比,价格重叠度高,但零跑通过“CTC电池技术”(降低电池包成本约15%)实现成本优势,而非品牌溢价支撑的价格上行。

(二)产品力视角:技术壁垒与差异化价值

品牌溢价的基础是产品力的差异化。零跑的技术布局(如800V高压平台、Leapmotor Pilot智能驾驶系统、CTC 2.0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虽具备一定竞争力,但与头部企业相比仍有差距:

  • 电池技术:零跑的“无模组电池”(CTP)能量密度约180Wh/kg,低于比亚迪“刀片电池”(200Wh/kg)和特斯拉“4680电池”(217Wh/kg);
  • 智能驾驶:Leapmotor Pilot的城市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覆盖率约60%,低于小鹏XNGP(90%)和特斯拉FSD(85%);
  • 产品矩阵:零跑以10-25万元的中低端车型(C01、C11、T03)为主,缺乏3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如蔚来ES8、理想L9),难以形成品牌溢价的“价格锚点”。

(三)消费者认知:品牌联想与情感共鸣

品牌溢价的关键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认同。根据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调研(样本量10000份),零跑的品牌联想主要集中在“性价比高”(占比62%)、“续航实在”(占比38%),而“科技感”(占比15%)、“高端大气”(占比8%)等溢价相关的认知占比极低。

对比来看,蔚来的品牌联想以“服务好”(占比55%)、“高端”(占比42%)为主,特斯拉以“科技领先”(占比68%)、“创新”(占比51%)为主,这些情感共鸣直接转化为消费者对高售价的接受度(蔚来平均售价约35万元,特斯拉约38万元,零跑约18万元)。

(四)市场表现:份额与溢价的权衡

2025年上半年,零跑销量约8.2万辆,同比增长15%,但市场份额(约3.1%)仍低于比亚迪(35%)、特斯拉(12%)、蔚来(5%)。其销量增长主要依赖“价格下探”(如T03车型降价2万元至7-9万元)和“渠道扩张”(新增200家线下门店),而非品牌溢价带动的“量价齐升”。

例如,零跑2025年推出的C11增程版(售价14-18万元),虽销量占比达35%,但主要吸引的是传统燃油车置换用户(注重性价比),而非愿意为品牌支付溢价的新能源汽车核心用户(注重技术与品牌)。

三、品牌溢价提升的路径与挑战

(一)潜在路径

  1. 技术突破:聚焦800V高压平台、半固态电池等核心技术,提升产品力的差异化(如零跑计划2026年推出的S01高端车型,搭载半固态电池,续航里程超1000km);
  2. 品牌升级:推出3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如零跑S系列),打造“科技+豪华”的品牌形象,形成价格锚点;
  3. 用户运营:强化“社区运营”(如零跑APP用户活跃度)和“服务体验”(如免费充电、终身质保),提升用户对品牌的情感认同;
  4. 营销转型:从“性价比宣传”转向“技术与品牌故事”(如强调CTC技术的安全性与续航优势),改变消费者对零跑的“性价比”认知。

(二)主要挑战

  1. 成本压力:零跑当前的毛利率仍处于低位,高端车型的研发与营销投入(如S01车型的研发费用约5亿元)可能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2. 竞争环境: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已占据高端市场的主要份额,零跑需突破“第二梯队”的品牌认知壁垒;
  3. 消费者教育: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对“品牌溢价”的认知仍以“技术”和“服务”为主,零跑需通过实际产品体验改变消费者的固有印象。

四、结论与展望

零跑汽车当前的品牌溢价能力处于行业第二梯队,主要依赖“性价比”驱动销量增长,而非品牌价值的变现。未来,若能在技术突破(如半固态电池)、品牌升级(如高端车型推出)和用户运营(如服务体验提升)方面取得进展,其品牌溢价能力有望逐步提升。但需注意,品牌溢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避免“急功近利”的价格战,聚焦“技术-产品-品牌”的协同发展。

从行业趋势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品牌分化”将愈发明显,头部企业(如比亚迪、特斯拉)凭借技术与品牌优势维持高溢价,第二梯队企业(如零跑)需找到差异化的品牌定位(如“技术性价比”),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