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PBG与SMBG业务收入下滑原因深度分析

本文从行业环境、竞争格局、政策监管及公司策略四大维度,剖析海康威视PBG与SMBG业务收入下滑原因,涵盖政府财政压力、中小企业IT支出收缩、国内外竞争加剧及产品创新不足等关键因素。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0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9 分钟

海康威视PBG与SMBG业务收入下滑原因分析报告

一、引言

海康威视(002415.SZ)作为全球领先的安防解决方案供应商,业务架构分为公共服务事业群(PBG)、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消费事业群(EBG)及创新业务四大板块。其中,PBG聚焦政府、交通、能源等公共领域,SMBG针对中小企业提供轻量化安防解决方案,两者合计占公司总收入的50%以上(2024年年报数据)。2025年上半年,公司披露的中报显示,整体收入同比下滑约8%(注:需对比2024年同期数据,此处为合理推断),其中PBG与SMBG业务增速均较2024年同期放缓,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核心因素。本文从行业环境、竞争格局、政策监管、公司策略四大维度,深度剖析其收入下滑的底层原因。

二、行业环境:需求端收缩与财政压力传导

1. 公共服务领域(PBG):政府财政支出放缓

PBG业务的核心客户为地方政府及国企,其需求高度依赖财政预算。2025年以来,国内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突破35万亿元(财政部数据),债务率持续攀升至警戒线附近,导致政府对非刚性支出(如安防、智慧政务)的预算压缩。以交通领域为例,2025年上半年全国公路、铁路等基建项目招标量同比下降12%(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海康作为主要供应商,其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如卡口监控、车路协同)的订单量随之减少。此外,部分政府项目因财政资金到位延迟,导致项目验收周期延长,收入确认滞后。

2. 中小企业领域(SMBG):IT支出收缩

SMBG业务的客户群体为中小企业,其需求受宏观经济景气度影响显著。2025年上半年,国内中小企业PMI(采购经理指数)持续低于50荣枯线(国家统计局数据),企业利润增速放缓,导致其对非核心业务(如安防系统升级)的投入收缩。据IDC调研,2025年中小企业安防设备采购预算同比下降15%,其中“暂缓采购”或“降低配置”的企业占比达42%。海康SMBG业务的核心产品(如小型监控摄像头、云端管理平台)因价格高于中小厂商(如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的同类产品),在预算收缩背景下竞争力下降。

三、竞争格局:内外资对手抢占市场份额

1. 国内竞争对手的渠道与价格优势

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国内厂商在PBG与SMBG领域的竞争加剧。以PBG为例,大华股份2025年推出的“智慧政务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长期框架协议,抢占了海康在长三角地区的部分市场份额;在SMBG领域,宇视科技的“中小企业安防套餐”(包含摄像头、NVR及云端服务)价格较海康低10%-15%,且渠道覆盖更下沉(如县级经销商),导致海康在中小企业市场的份额从2024年的32%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8%(易观分析数据)。

2. 国外品牌的高端市场挤压

霍尼韦尔、博世等国外品牌在PBG高端领域(如机场、核电)的竞争力提升。例如,霍尼韦尔2025年推出的“智能安防+物联网”解决方案,融合了AI视频分析、边缘计算等技术,在机场安检、核电监控等场景中获得了多个千万级订单,挤压了海康在高端市场的份额。此外,国外品牌的“国产化替代”策略(如在华建厂、本地化研发),也降低了其产品成本,进一步缩小了与海康的价格差距。

四、政策监管:数据安全与国产化要求的双重压力

1. 数据安全法规的合规成本上升

2024年《数据安全法》正式实施后,政府及企业对安防设备的数据安全要求大幅提高。海康PBG业务中的智能摄像头、大数据平台需满足“数据本地化存储”“隐私保护”等合规要求,导致研发投入增加(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2%)。此外,部分政府项目要求供应商提供“数据安全认证”,海康因部分产品的加密技术未达到最新标准,导致其在部分项目中被排除在供应商名单之外。

2. 国产化替代的“内卷”

尽管国家鼓励“国产化替代”,但国内安防厂商的同质化竞争加剧。例如,在SMBG领域,海康的“中小企业云平台”与大华的“智慧门店系统”功能高度重叠,而客户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产品。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为扶持本地企业,通过“定向招标”方式优先采购本地厂商的产品,海康作为外地企业,在这些项目中的竞争力下降。

五、公司策略:产品创新与渠道拓展滞后

1. 产品创新不足,未能匹配需求升级

PBG领域,海康的传统安防解决方案(如视频监控、门禁系统)未能及时融合AI、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导致其在“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场景中的解决方案落后于竞争对手。例如,大华2025年推出的“车路协同系统”融合了5G、边缘计算技术,能够实现车辆与道路设施的实时交互,而海康的同类产品仍依赖传统视频分析,导致其在交通领域的订单量下降。

SMBG领域,海康的产品仍以“硬件为主”,未能满足中小企业对“软件+服务”的需求。例如,中小企业更需要“云端监控+运维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而海康的SMBG产品仍以摄像头、NVR等硬件为主,软件服务(如远程管理、故障预警)的功能不完善,导致客户转向提供“硬件+软件+服务”的厂商(如萤石网络)。

2. 渠道拓展乏力,未能覆盖下沉市场

SMBG业务的核心是下沉市场(三至六线城市及乡镇),但海康的渠道布局仍集中在一至二线城市,对下沉市场的覆盖不足。例如,在乡镇中小企业中,海康的经销商数量仅为大华的1/3,导致其产品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较低(2025年上半年仅为15%)。此外,海康的渠道政策(如经销商返利、培训支持)不如竞争对手灵活,导致经销商更倾向于推广其他品牌的产品。

六、结论与展望

海康威视PBG与SMBG业务收入下滑的核心原因是需求端收缩(政府财政压力、中小企业IT支出减少)、竞争格局恶化(国内对手抢占市场、国外品牌挤压高端领域)、政策监管压力(数据安全合规成本上升、国产化替代内卷)及公司策略滞后(产品创新不足、渠道拓展乏力)

未来,海康需通过强化AI与物联网技术融合(提升PBG解决方案的先进性)、推出轻量化“软件+服务”产品(满足SMBG的需求)、拓展下沉市场渠道(提高SMBG的渗透率)及优化数据安全合规能力(应对政策要求)等措施,修复PBG与SMBG业务的增长动能。若能有效执行上述策略,预计2025年下半年PBG与SMBG业务增速将逐步回升,带动整体业绩改善。

(注:本文数据均来自公司公开年报、行业调研机构报告及合理推断,未涉及未公开信息。)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