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公牛集团新能源业务进展,聚焦充电桩市场布局、财务表现及竞争优势,探讨其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增长潜力与挑战。
公牛集团(603195.SH)作为国内民用电工龙头企业,其业务布局已从传统的电连接(插座、转换器)、智能电工照明(开关、灯具)延伸至新能源用电领域,形成三大核心业务板块。根据公司公开信息[0],新能源业务是其“加速推动智能生态、新能源用电和国际化业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安全充电桩等产品,目标是从“生活空间”向“出行空间”拓展,为消费者提供全场景的安全用电解决方案。
从产品结构看,新能源业务目前以家用及商用充电桩为核心,依托“安全用电专家”的品牌形象,强调产品的安全性能(如过载保护、防雷击、智能监控等)。此外,公司未披露储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其他新能源细分领域的布局,推测当前仍处于充电桩赛道的深耕阶段。
由于公牛集团未在财务报表中单独披露新能源业务的收入拆分[1],我们通过整体财务数据及业务逻辑推测其新能源业务的进展: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总收入81.68亿元(同比增长约15%,假设2024年上半年收入为7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63亿元(同比增长约30%,假设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为15.87亿元)[1]。整体增速稳健,主要得益于电连接业务的稳定增长及智能电工照明业务的快速渗透。
结合公司战略中“加速推动新能源用电发展”的表述,推测新能源业务(尤其是充电桩)的收入增速可能高于整体增速。例如,若新能源业务占比约10%(即8亿元左右),其同比增长可能达到20%-30%,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的潜在支撑。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支出为2.86亿元(同比微增0.35%),占总收入的3.5%[1]。从研发方向看,主要集中在智能电工照明(如无主灯、智能开关)及电连接产品的升级,新能源业务的研发投入未单独披露。推测当前新能源业务仍处于产品迭代及渠道拓展阶段,研发投入占比不高。
公牛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强大的线下渠道网络(覆盖全国的经销商体系及终端门店)和高品牌认知度(“10户家庭7户用公牛”的市场调研数据[0])。这些优势为新能源业务(尤其是充电桩)的推广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内充电桩市场目前呈现“头部企业主导、中小企业跟进”的格局,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等企业占据公共充电桩市场的主要份额;而家用充电桩市场则较为分散,公牛集团凭借品牌及渠道优势,有望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2025年上半年渗透率约35%),充电桩需求将持续增长。公牛集团若能依托现有优势,进一步拓展充电桩的应用场景(如小区、写字楼、景区等),并推出智能充电桩(如支持车联网、预约充电、功率共享等功能),有望实现新能源业务的快速增长。
由于公开数据未披露新能源业务的具体收入及增速,以下信息对判断其进展至关重要:
鉴于现有信息的局限性,建议开启深度投研模式,获取以下数据以完善分析:
公牛集团的新能源业务目前处于初期拓展阶段,主要聚焦充电桩领域,依托品牌及渠道优势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由于未披露详细的收入拆分数据,其业务贡献及增长速度难以准确判断。未来,若能加强公共充电桩市场的布局及智能产品的研发,新能源业务有望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公司公开信息及券商API数据[0][1],新能源业务的具体进展需更多数据支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